成王败寇,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成功者数不胜数,他们如日中天般辉煌耀眼,而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下,也埋没了许多乱世枭雄。
英勇无比的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遭汉兵四面埋伏,最终自刎乌江。他的英雄气概和悲壮命运,令后世无数人为之感叹。擅长权谋诡计的一代枭雄曹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五代名将、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期间改革政治,使国家走向强盛。然而,英年早逝使他未能实现统一天下的壮志。狂妄自大的李自成,在推翻明朝后惹怒吴三桂,引得清军入关,最终兵败被杀。他的起义虽然震撼了明朝的统治根基,但最终未能建立起长久的政权。这四人都是在皇权唾手可得之时便失之交臂,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项羽-----天选之子还是草包莽夫?
项羽是个狂人,通俗点说,有点自大。
当年秦始皇东游之时,项羽看着这个一统六国的新皇帝,直言自己将来可以取而代之。
当然他的狂是有资本的,项羽的爷爷是楚国著名的将领项燕,作为一个楚将世家的后人,项羽是有一番抱负的。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许多郡县太守与六国势力也蠢蠢欲动。其中会稽太守殷通便找上了当时在地方上比较有名望项梁,也就是项羽的叔父。这两人是躲避仇家而来到会稽郡的,本身就是亡命之徒。称帝的诱惑实在太大,项羽叔侄并不想干着杀头的勾当最后却要为他人作嫁衣。
一不做二不休,两人在联合杀死殷通后窃取了官印,开始招兵买马准备北上。
跟名不见经传的沛县小吏相比,项羽这个楚国的旧贵族似乎优势更大。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在当时社会中是造成了一些舆论影响的。
刘邦赢就赢在他比项羽更加能屈能伸。
在项羽和叔父率领反秦大军北上之时,刘邦也在一点点地壮大势力。
不过与项羽大军相比,他那几百人根本不够看,顶多算是一群乌合之众,难成气候。
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刘邦本人深谙此道,他并没有太过于看重眼前的得失。为了养精蓄锐,放长线钓大鱼,他主动向项羽投诚,甘愿成为项羽手下一员。
定陶之战后,项梁被秦朝将领章邯斩杀,团队少了个主心骨,人心顿时涣散。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楚怀王为了让大家继续反秦大业,拿出了杀手锏,与起义诸军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
封侯赏爵,这对于底层出身的刘邦十分有吸引力。他积极响应楚怀王的号召,率领自己的队伍加入到争夺关中地区的战斗中。由于路线优势,刘邦先入关中。
这就很尴尬了,秦王朝的主力部队是项羽顶着的,刘邦不过是收拾了几个小喽啰,捡了个大漏。
项羽气不过,在手下范增等人的撺掇下摆了个鸿门宴,让项庄表演舞剑吓吓这个投机取巧的小人。
之后刘邦借尿遁逃过一劫后被项羽流放到巴蜀、汉中一带自生自灭,不过他本人十分争气,能够知人善任,善隐忍。表面上烧掉通往巴蜀通往关中的栈道向项羽表示自己不会与他争夺天下,实际上在养精蓄锐后偷偷从陈仓,也就是现在的宝鸡向关中进军。
除了鸿门宴上的不杀刘邦,放虎归山的失误,项羽在分封和定都方面也犯了重大错误。
他未能公平地分封诸侯,导致各地诸侯离心离德。同时,他选择定都彭城,而不是更有战略意义的关中,这也为他日后的败落埋下了伏笔。
纵观项羽在与刘邦争霸的关键决策中,自负与优柔寡断是他性格的大缺陷。对待劲敌他未能展现出足够的决断力,在有机会东山再起之时却选择放弃。这与刘邦的能屈能伸有很大的区别。
项羽的故事告诉我们,小不忍则乱大谋。贵族出身虽然给了他起点优势,但缺乏智慧和留得青山在的心气,让他在称帝道路上没有走得长远。而像刘邦这样的普通人,虽然起点较低,但凭借坚韧和智慧,也能在历史舞台上书写自己的传奇。
曹操-----一生为汉臣,赤壁一战饮恨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之时,曹操因平定有功受到重用,官至太守。董卓作乱之时,曹操散尽家财招兵买马,又挟天子以令诸侯,联合袁术、袁绍。鲍信等人讨伐董卓。
由于分权不均,联盟破裂,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一战后基本将北方大部收入麾下。曹操这个人“唯才是举”,能够不拘一格降人才,不过架不住手下人有二心。
官渡之战后,刘备投奔刘表,之后又联合东吴孙权发动赤壁之战,彻底将曹操势力阻挡至汉中以北。赤壁之战后,三分天下格局初步形成。
赤壁之战的失败主要是由于曹操操之过急,并不是他的能力问题。在意识到短时间内不能打破现有格局后,他并没有着急称王,一直以汉臣身份自居积攒势力。
赤壁之战给曹操的创伤有点大,当时孙权在斩杀关羽之后,曾经撺掇曹操当出头鸟,废掉汉献帝另立门户。
曹操到底年长二十几岁,看出了孙权的意图,对群臣直言“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他本人是想向周文王一样做个大权在握的摄政王的,因此一直到死都没有称帝。
不过他的儿子不一样,曹丕是一个相信机会是靠自己争取来的人,要不是自己争取,太子之位也轮不到他头上。同样要想当皇帝,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就火急火燎地自立为帝,彻底光耀了魏氏的门楣。
作为东汉王朝的最高掌权者,曹操具备了称帝的所有条件却最终未能登上皇帝的宝座。这并非是因为他没有对最高权力的野心,而是他深知称帝之路绝非易事。他更倾向于通过掌控实权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仅仅靠一个虚无的称号来巩固地位。
假使曹操没有因病去世,可能最终也会和曹丕一样废汉自立,毕竟许劭曾经锐评这个宦官后代是“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足以见曹操是个能人,不管是太平盛世还是群雄争霸中都能有所建树。
柴荣-----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为他人做嫁衣
朱温弑帝,唐朝灭亡。此后藩镇割据仍然十分严重,中原大地上政权更迭频繁,这种打打杀杀的局面被一个叫柴荣的人终结了。不过这样一个能人却因为没有一副好身体而最终与最高权力宝座失之交臂。
似乎每个统一王朝在一段时期以后都会经历一个大乱世。
从唐王朝灭亡以后到宋朝建立的五十多年里,中原大地上先后经历了梁、秦、晋、汉、周五个王朝与十几个小国家。
后周世祖柴荣是最有希望统一乱世的,“寡人当以十年开括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这是他的为政宣言。他也确实是一位忧心人民的好皇帝,在位仅五年半就深受时人的认可。
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常常趁中原大乱之时趁机掳掠一番便跑,边境百姓苦不堪言。内地的一些小国也不安分,常常联合这些北方民族是时不时骚扰后周的领地。
柴荣当然不会惯着他们,他多次领兵亲征,先后收拾了后蜀、南唐、北汉……也就是在多次征战中,他养虎为患,一手提拔了赵匡胤这个白眼狼。
显德六年(959年),在北伐幽州时,柴荣突发恶疾,还没来得及交代后事便撒手而去。
由于事发突然,北周王朝并没有应急预案,由谁接替统一大业迟迟不能下一个定论。当时,北有契丹虎视眈眈,内部统一大业尚未完成,赵匡胤看到了自己出头的机会。
据赵匡胤所说,他是在带着军队出征之时抵挡辽军之时被军中将领苦苦哀求才不得已黄袍加身的,都是被逼的,并非自己本意,不过这鬼话可能也就他自己信了。
但是老东家统一大业后继无人确实是事实,就这样,赵匡胤不费一兵一卒便取代后周。
如果柴荣没有英年早逝,赵匡胤恐怕难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因为柴荣在位期间已经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过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充满了变数。柴荣的英年早逝为赵匡胤提供了机会,而赵匡胤也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机遇,最终建立了大宋王朝。
李自成----乱世枭雄的一念之差
同样出身贫农,李自成却没有朱元璋那么好命,仅仅当了四十二天皇帝便一命呜呼。
李自成这个人十分狠毒,两度因还不起债而杀债主,在杀掉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以后还起锅烧油,与将士们共享,简直令人发指。
杀人可是死罪,为了避难,李自成投军,当时军队的官员们就靠克扣军饷捞油水,李自成趁机教唆兵士起义以夺取官粮。
乱世就需要这种狠人,在五年的打拼后,李自成赢得了起义军的认可,以“闯王”的名号带领手下兄弟们行走天下。
崇祯十六年(1643),这个昔日的农民攻克西安,建立大顺政权,这可是在他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皇帝宝座屁股还没坐稳,他便带领大军向北京进军,准备一股作气统一全国,安安稳稳当皇帝。
大顺军攻入北京后,崇祯帝自觉大势已去,在煤山自缢身亡。
不过李自成这个人打仗杀敌可以,不会搞管理。起义军一入北京便向官员征税抢钱,肆意虐杀百官。
当时镇守山海关的守将吴三桂本来都打算投降,在得知自己被抄家,爱妾陈圆圆也被掳掠之后,冲冠一怒为红颜,放清军入关,与多尔衮联手击溃李自成。
假如李自成在关键时候能够严明军令,吴三桂这个墙头草可能也不会兵行险招,弃国家大义于不顾,选择与清军联手,最终引狼入室。然而,历史不容假设,我们只能从这些事件中汲取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结语
项羽、曹操、柴荣、李自成虽未能在称帝的道路上走到底,但他们的故事却成为了一段段传奇,为后人所乐道。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并非易事。即使才华横溢、英勇无比,也难以抵挡命运的捉弄。不过,恰恰是这些挫折和磨难,塑造了他们的传奇故事。在历史长河里,他们的名字一直熠熠发光。通过揭秘这帮英雄的传奇,我们更能领略人类历史的跌宕起伏和命运的玄机。
参考文献
从“天选之子”到“天弃之子”——项羽悲剧英雄形象分析_郭子嘉
曹操、刘备、孙权用人策略及成败_牛联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