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变型”机器人正从科幻走向现实世界。这是记者近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谱写新篇章”浙江大学服务浙江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中的感受。

机器人在很多人印象中还是那种摇摇头、摆摆手、走走路的人形机器。在湖州、嘉兴等地,这里的“变型”机器人则从科幻走向现实世界,有三角形、轮形、球形、手电筒抛物式起飞机器人,形形色色;工作场景有水下、矿井、太空,上天入地下海,让人大开眼界。

在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一款全地形履带机器人格外引人注目。三角形设计赋予了履带卓越的变形能力和稳定性。在保证机体尺寸小巧的条件下,具备良好的跨障越层性能,可轻松通过台阶、楼梯等典型障碍环境,具备近似全地形的移动能力,解决传统移动平台小则越障能力有限、大则使用场景受限的“痛点”。

一款便携式抛物飞行的机器人,只有一个手电筒大小,轻轻往空中一抛,就能展翅高飞。这也是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最新研究的一款机器人。整机采用通用化设计,成本低廉,可折叠、重量轻,方便单人携带,可手持或手抛放飞,缩短放飞时间,放飞后单遥控器还能实现“一对多”的控制。

走进该研究院的智能无人系统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科研人员研制了车载无人机动态平台上的自主起降技术,在业内首次实现高速无人车机协同作业,多架无人机在编队跟车飞行中,完成定点跟随、环绕跟踪、穿越障碍等难度动作,相当于给车、船等交通工具安装了空中“鹰眼”,为高危环境下的巡视、巡检提供了安全保障。

该实验室还研发了空地双模移动机器人,可以实现空地跨域移动性能,在不依赖卫星导航的基础上,可在建筑物内、密闭空间、复杂地下等场景中实现自主导航功能,目前已在煤矿、洞穴、高压电房等特殊环境下完成作业。

太空机器人将在近地轨道空间站、月球轨道空间站等大型设施中,协助开展空间科学实验、推动人类进入深空等。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空天机器人技术研究中心科研人员说,当前,空间站主要以有人照料模式运行,依赖航天员完成在轨试验及空间站的日常维护。随着空间任务的日益繁重,利用空间机器人辅助航天员开展舱内活动和进行长期无人值守,是保障人员安全、提高任务效益、发展智能自主空间系统的有效途径。

回到人间烟火气中,如果自来水管脏了、堵了,一个“蜘蛛侠”一样的机器人可以来清洗、疏通管道。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实验室研发的智能管道清洗机器人,可以实现对供水管网内部的自动化、精准化、高效化、智能化清洁和检测,保障“最后一公里”的供水品质。

全地形履带机器人爬越台阶。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摄

全地形履带机器人在自动扶梯上下自如。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摄

全地形履带机器人在自动扶梯上下自如。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摄

便携式抛物飞行的机器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摄

轮形机器人既能在地上跑,又可在空中飞。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摄

检测风力发电机巨型叶片的爬行机器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摄

自来水管道疏通、清洗机器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摄

自来水管道疏通、清洗机器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