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我们意气风发,想努力攀上更好、更优越的生活。

行至中年,才恍然发觉,繁华喧嚣、香车美酒,并不重要。

汲汲营营地追逐欲望,反会让人活得疲惫乏力,错失生命中更为珍贵的馈赠。

其实,人这辈子,最重要的东西不在远方,而在生活的点滴间。你我要做的就是,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瑰宝”,为它们赋予独一无二的注解。

01

在“迷茫关卡”,找目标定位


很多时候,人们妄自菲薄,认为自己没能力、没长处,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一边踌躇满志,一边躺平摆烂,偶尔萌生努力的念头,也没动力执行。

造成人们彷徨无措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目标感缺失。

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没有目标,哪来的劲头?”

当人生没有前行的“灯塔”指引,就注定要在迷雾中来回兜转。

博主@安徒生每笔,也有过浑浑噩噩的生活经历。

初入社会,面试高不成低不就,一直待业在家。

因为找不到方向,他索性直接摆烂,不再投简历,每天睡到中午。

醒来无事可做,就茫然地刷手机、看视频,困了接着睡……

直到有一天,他在朋友圈中看到,曾经立志考研、考公的同学已成功上岸,才觉悔恨。

怨自己得过且过,平白浪费了青春。

契诃夫曾说:“活着而没有目标是可怕的。”

要知道,生活里的斗志、能量,从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目标加持、方向导航,才有可能加速人生。

董宇辉在一次演讲中,分享自己找目标感的方法。

他一毕业就收到两家公司的橄榄枝。

两家公司福利待遇都很不错,但他犹豫不决,不知如何抉择。

为此他特意回了趟老家,向父亲请教。

父亲没有替他做决定,只是沉思片刻,告诉他:

“真正的工作,应该是能帮你创造价值的。”

董宇辉琢磨良久,终于意识到,对于自己最有价值的事情是影响更多的人。

他果断谢绝这两家大公司,转头入职新东方,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

漫漫人生路,我们常陷入生活迷雾中。

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稳住心神,向内寻心之所向。

当我们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才能有的放矢,化焦虑为行动。

诚然,向内求索是个徐徐图之的过程,不是所有人都能一次就找到此生的目标,但我们至少可以从细微处开始。

不追求面面俱到,先聚焦眼下最重要的事情,做好一件再开始下一件。

不做“假大空”的想象,从小目标开始,然后为之不间断地行动。

要知道,真正聪明的人,即便身处低谷,也会在难挨的生活里,努力发掘人生的方向感。


02

在“困难关卡”,找勇气加持

行于世间,磕碰总是难免,每个人都有遭遇困境、摔倒在地的时刻。

但最怕的就是,我们因此颓废,丧失站起来的勇气,把自己困于恐惧幻象中。

蒋勋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很是认同。

“人生最痛的,不是痛本身,而是对痛的恐惧。”

面对生活路上的坑洼、低谷,如果一味蜷缩、后退,早晚会被厄运吞噬。

小说《朗读者》中,汉娜就是一个习惯逃避、退缩的人。

她工作能力不俗,唯一的劣势是不认字,这让她感到自卑。

可是她没想过主动学习,反倒尽可能远离、回避,认为只要自己远离文字,就不会害怕。

领导觉得她表现不错,想让她进办公室工作。

但她担心自己目不识丁的事被发现,直接放弃工作,不辞而别,最终沦落到纳粹集中营,开启自己的悲惨生活。

命运经常出各种难题,但也赋予了我们勇敢面对的机会。

逃避并不能改变现状,还会让问题愈发复杂,最终混沌一生。

唯有直视恐惧、蓄满勇气,才是我们行走于世,抵抗风雨的不二法门。

汶川地震幸存女孩牛钰,在废墟中获救,却永远失去右腿。

但是她没有放弃努力生活,依然穿着好看的衣服、化漂亮的妆,甚至还参加了马拉松比赛。

偶遇路人猎奇眼光,她还会大笑着向对方炫耀自己的假肢:“我的右腿能发光!”

苦难不值得歌颂,但勇敢面对命运刁难的她,真的好美。

大多数人的生活,虽没有极致的苦痛,却难逃擦伤。

与其自怨自艾、畏手畏脚,不如转换思维,拾起脚边的“勇气宝石”。

历经爱人错过,依然相信情谊,不丢勇敢爱的信心。

即便人到中年,也敢踏出舒适圈,去追心中梦想。

哪怕做错事、走错路,仍有主动承担错误、直面挫败的心气。

罗翔老师说:

“勇敢是一个最高级的词汇。在人类所有的美德中,勇敢是最稀缺的。”

勇敢的确很难,需要日复一日 、持之以恒地练习。

但没关系,我们可以与之一起慢慢成长。

03

在“内卷关卡”,找自我内核

不得不承认,现在有这样的趋势——

信息泛滥,却少有人求证真伪;

焦虑泛滥,囤钱、囤物、囤欲望,没人管是否真的有必要;

比较泛滥,忙着你追我赶,早已忘记成功的标准不止一个。

而我们之所以活得这么拧巴、辛苦,不过是被他人评价,乱了心神,丢了自己。

正如阿德勒所说:“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心理学家阿希,做过一个“线段实验”。

六位参与者,五人提前串通,一人是真试者。

阿希提出问题,真试者很快说出正确答案。

五位假试者却异口同声地反驳。

于是,真试者迷惑了,开始怀疑是自己错了。

当阿希再次让其确认答案时,真试者纠结很久,最终选择认同其他人。

这就是著名的“从众心理”,宁肯违心,也要与他人保持一致。

生活里,我们也经常落入从众的陷阱。

看他人创业,没有分析自身情况,便跃跃欲试,想要大展拳脚。

为搞好关系,不喜欢的话题,硬聊,不认同的观点,硬赞。

殊不知,强行在他人的世界里找存在,只会让我们看不清自己。

唯有找到自我的内核,明确自己内心所想,才能获得生命的律动。

适时地关掉耳朵、闭上眼睛,不断探寻、矫正自我,才能不被世界同化,不受“标准”胁迫。

毕竟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停下追逐他人的脚步,找到自己的内核,方能获得安定。

04

“我不介意别人认为生活无意义,对我来说并非如此。

“即便我觉得人的一生,从年轻到年老,要体验千般万般滋味,去克服内心的变幻起伏、迷惘、哀伤与不时升起的那种严酷的孤独……

“ 不管如何,经历了一路前行,我从不觉得人生无意义。”

《读者》上的这段话,读完让人心定。

摄影:稀硫酸是啊,人生意义这个课题太大了,但也因此,我们可以一边前行,一边为其注释、赋予含义。彷徨时清晰目标,苦难时磨砺勇气,嘈杂时唤醒心灵。

而这之后,当你我再回首过往,便也就找到了意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