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马子倩 记者 赵安琪)在中法元首巴黎再聚首之际,5月7日,一场由中法学者共同参与的“古都文明对话(北京-巴黎)”活动在北京中传国际交流中心开幕。活动以“历史·当代·未来:古都文明赓续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围绕历史文化保护、人居城市规划、奥运之城、创意之都等议题开展对话,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5月7日,北京,“古都文明对话(北京-巴黎)”活动开幕。主办方供图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和巴黎奥运年。为落实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中法双方密切合作,精心筹备了一系列文化活动。一票难求的“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和将持续至今年年底的“中法文化之春”活动,都显示出中法文化交流有着深厚的民意基础。

“北京和巴黎都是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长期以来相互欣赏、相互吸引,在文化交流中形成了交流互鉴的佳话。”活动上,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在北京与中法文明交流有关的文物古迹有34处,接下来还会继续挖掘。对于如何加强北京和巴黎古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陈名杰提出,要加强两地文化遗产的保护合作,推动轴线城市的交流,同时要加强博物馆的建设交流。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刘玉珠进一步表示,从典籍、信件到绘画、瓷器,文化遗产已成中法文化关系中最具活力的亮点之一。目前,中法深度推进文物合作,共同追索流失文物,两国已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全方位多领域文化遗产合作格局。

“合作是中法对话的核心。”法国前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毛竹(Astrid Narguet)表示,面对当前国际局势,中法对彼此开放,注重沟通、交流和协调,这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全球文化发展和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法国索邦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贝纳尔·弗朗科围绕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的观点和经历,回顾了18世纪巴黎的东西方对话。弗朗科说,对法国人来说,东方文化可以作为一面镜子来观察西方自身。

在培养人才方面,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表示,该校立足于文化传播领域的特色优势,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新产业、数字文化传播等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务委员会主任常宇介绍,该校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在中法建交当年创建的外语大学,60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培养了一批批专业法语人才和致力于中法文化交流的教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主任、驻华代表夏泽翰强调,文化遗产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保护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创意和文化动力是迎接时代挑战的基础。因此,必须致力于促进深度文化交流,建立相互理解,共同推动全球文化发展。

活动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法国索邦大学协办。“古都文明对话(北京-巴黎)”活动的下半场将于5月10日在法国索邦大学举行。届时,来自中法两国的专家、学者和体育界人士,将继续就“奥运之城”和“创意之都”等议题展开对话交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