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北京荟萃了中国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拥有中国名胜古迹、人文景观。

但就在这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当中,却有一处古刹,享受中国武警驻守。

古话常讲,“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虽然这只是一句民间谚语,但它的存在与流传确实有着一定的历史依据。

从时间上讲,潭柘寺先建于北京城,是这片地区最早的寺庙建筑,身边的建筑与人们换了一批又一批,只有它千年不倒。

从空间上讲,潭柘寺影响了北京城的空间规划,甚至连故宫太和殿的规制都是模仿的潭柘寺大雄宝殿,其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显而易见。

千百年时光来,来到潭柘寺祈求姻缘健康的善男信女很多,刮风下雨雷打不动,潭柘寺究竟有何魔力?它的身上又有哪些故事?

千年古刹潭柘寺

潭柘寺坐落在北京门头沟东南方向潭柘山,因为寺中出名的“龙潭”与“柘树”得名,但最早在公元307年兴建时,它的名字叫做嘉福寺。

这是佛教传入北京地区以来,北京附近修建的第一座寺院,年代久远。

早先的寺庙并没有现在依山而建的那样宏伟,相传永嘉的某位都督替司马炽平定八王之乱后,其妻子意外死亡,恰好佛教之风正在流行,他就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寺庙为亡妻祈福。

那时的佛教未受到民众的广泛接受,地方官府对宗教之地也没有太多支持的做法,以至于嘉福寺没能发展起来,渐渐破败。

一直到武则天的时代,佛教盛行,在幽州都督的支持下,华严和尚才在幽州买下嘉福寺附近的土地,持《华严经》重建寺庙,顺便还填平了嘉福寺一个名为“青龙潭”的大水坑。

重建以后,寺院背后有“龙泉”、“泓泉”两股丰盛的泉水,在“龙潭”合流后穿过寺庙,向远方的土地流去。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因为这股水,嘉福寺附近诞生了好几个村庄,开垦出了无数农田,嘉福寺也因此被更名为龙泉寺,得到幽州百姓的喜爱。

因为兴盛于这个时间,所以在以后的时间里,人们便将华严和尚尊称为潭柘寺的开山鼻祖。

但到了会昌年间,因为唐武宗推崇本土道教,中国的佛教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龙泉寺因为遭到抵制和荒废,不复往昔荣光。

一直到后唐,潭柘寺被一位禅师重新扶起,发展为禅宗。公元1141年,得金代熙宗进香礼佛后,潭柘寺才初次得到官方拨款,改名为大万寿寺。

等到了明朝,潭柘寺曾恢复过嘉福寺、龙泉寺的旧名,也屡次受到修整与改建,经历坎坷。

不管上边的人怎么把这个名字改来改去,对于百姓来讲,寺庙有一福泽周边的龙潭,有数不尽的柘树,它的名字也就慢慢成了潭柘寺。

与北京深度绑定

潭柘寺的发展离不开朱棣的支持,还在当王的时候,朱棣就住在北京,将北京当作自己的大本营。

夺了皇位以后,朱棣也感觉南京住得不舒服,浩浩荡荡地将首都迁到北京,大兴北京城。

朱棣还未还未登基前,僧人姚广孝是朱棣的资深谋士,帮他固守北平,帮他策划靖难之役,深受朱棣信任。

到了朱棣登基迁都后,姚广孝便领了规划北京城一事,将北平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进行扩建、改建。

姚广孝一生都对潭柘寺有着极大的兴趣,辞官不做后曾跑到潭柘寺隐居修行,朱棣也便爱屋及乌,为潭柘寺带来不少改变。

相传在改建北京城时,压力山大的姚广孝正是从潭柘寺的规划中提取出不少灵感,模仿着潭柘寺对北京城进行了规划。

经过数代人改建的潭柘寺规模宏大,有“九门九关”,姚广孝改建后的北京城也有九道城门;鼎盛期潭柘寺有999间半的房间,紫禁城则是9999间半,把“九为极数”玩得清楚明白,附会帝王。

潭柘寺中、东、西三路南北层层递进的格局,也不难让人看出皇城的影子。

有了朱棣的偏爱,北京城的妃子、王公大臣甚至男女百姓们都纷纷来到潭柘寺,将这里视为佛门圣地,是潭柘寺最最辉煌的时间。

1700年的历史中,潭柘寺记录了太多太多中国故事,1929年蒋介石来北京的时候,还专程拜访了这座“皇寺”,给寺庙的僧人们赠礼枪支,用作防御。

裕仁天皇的女婿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与寺中方丈关系不错,时常跑来小住,讨论佛法,这是潭柘寺得以在战火中保留的重要原因。

它大量保存完好的建筑与文物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高超的制作工艺和美学追求,还为后世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为古寺保留的历史文化资料众多,无数外国政要都爱浏览这座千年古刹,为了保护历史文化资料,也是为了保护游客,保护中国免遭外交意外,潭柘寺便偶有武警站岗。

虽然离北京中心有着一段距离,在全国范围内也不算知名,但潭柘寺的确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古刹,处处都是文化历史的痕迹,承载着中国厚重的历史。

参考资料:

1.北京市文物局《北京文物建筑大系》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北京出版社《话说西山》

3.潭柘寺-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