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具备其他生物欠缺的思想和情感,即便一个人如何冷血,如何理智,面对血浓于水的亲情时也会动容,无情多是帝王家,封建社会,皇族有着高人一等的身份,出生以后就有别人一辈子都奋斗不来的荣华富贵。 然而身在皇室中也有身不由己的地方,尤其是皇子们,看似外表光鲜靓丽,背地里却都在为了争夺权力各怀鬼胎,无数血淋淋的历史为我们证明了,皇族成员的生活,在某些方面上还比不上普通人。 清康熙年间是一个多事之秋,晚年皇子争斗愈演愈烈,其实本可以避免这种手足相残的惨剧,只不过康熙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犯了一个错,康熙对赫舍里氏生的皇子胤礽关爱有加,没多久就把胤礽扶上继承人位子。 康熙对继承人问题一直讳莫如深,胤礽是他唯一公开承认的皇子,从这也能看出康熙对这个儿子的特殊照顾,这里不得不提胤礽身世,母亲是康熙最宠爱的皇后,然而在生下胤礽之后,没多久就去世了,为了缅怀故人,康熙力排众议,把1岁零7个月大的胤礽扶上太子位,为此还举行了盛大的立储仪式,满朝文武全部到场,自此以后康熙与胤礽相处长达四十余年。

至于为什么着急立太子,除了是对胤礽宠爱以外,还有一些政治因素,首先就是满清开国两位君主,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死前都没有公布确定的候选人,因此引发了后来争夺大位的惨剧,导致满清内部大动干戈,濒临分裂。 清朝入关以后,一直没有解决皇权与八旗权力的矛盾,皇权自然指的就是皇帝拥有的权力,八旗权力则是指满清贵族礼仪,两者相互统一又存在矛盾,顺治皇帝临死前曾有将皇位传给兄弟的想法,只不过被孝庄太后和许多大臣联手否决,到了康熙统治年间,为了避免出现争议,因此早早立下皇太子,强化皇权而削弱贵族权益。 清朝在很多方面学习汉族制度,全面接受儒家思想,认为无论是哪个朝代,立储是决定王朝命运的头等大事,嫡长子继承制更是其中最重要的准则,此外“三藩”动乱,加上“朱三太子”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让康熙看到了太子的能量,自己早早立下太子就是为了巩固皇权,维护统治。 虽说早就立了太子,等到胤礽到了合适的年纪,大臣们纷纷上书请求太子出阁读书,胤礽没有辜负众人期望,除了在读书方面有过人天分,满清崇尚的骑马打猎样样精通,长大之后常常跟随父皇外出狩猎,表现让康熙十分满意。

后来为了锻炼胤礽,康熙有意让太子替自己主持祭祀大典,胤礽处事得体,得到了众多大臣们一致赞誉,然而随着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胤礽的性情也发生了变化。 1690年夏天,康熙亲征乌兰布通,中途却突然病倒,急忙召集太子前来商议行军事宜,胤礽到来以后对康熙病情毫不关心,让康熙心中有了芥蒂,认为胤礽不忠君爱父,隔阂一旦埋下以后,就很难抹平了。 几年以后,康熙没有征兆的下旨,以行径悖乱的罪名抓了胤礽身边的众多谋臣,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康熙这是在警示胤礽,不过太子却丝毫没有察觉,继续行事张扬,后来索额图因为议论朝政,结党营私被押进大牢,这里所说的结党营私说的就是太子党。 康熙不只有一个儿子,其余人在长大之后,康熙给他们加官进爵,让他们参加朝廷政务,如此一来威胁到了胤礽的权力,胤礽不甘心抢先与众多兄弟斯皮脸,手足之争就此上演,胤礽变得十分狂妄,不断打压众多兄弟,公然抢夺美女财物。

最要命的是,一次康熙在外扎营,夜半时分胤礽偷偷窥探营帐被康熙发现,吓出了一身冷汗,认为胤礽有夺权上位的心思,而且对自己的兄弟十分冷漠,逐渐初几了康熙的底线,康熙返回宫里以后没多久就宣布废黜太子,囚禁在宫里。 对于儿子变成这样,康熙十分自责,认为是自己的放纵导致了这种后果,康熙过于溺爱太子,无论他犯了什么过错都选择包容,太子骄奢淫逸、性格暴虐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己的原因,回过头来看看胤礽的成长史,就会发现,虽然年少时期胤礽用功读书,学习了许多历史知识,然而后来并没有得到锻炼,康熙吩咐下去的任务多数都是大臣们处理而成,胤礽更像是一个游手好闲的公子哥。

胤礽的成长过程中,康熙为他遮挡了大片风雨,而且康熙也认为兄弟们将来会帮助他管理国家,然而他却容不下这些亲兄弟,自己也成了无用之人,众多皇子中比他有能力的比比皆是,因此康熙处于多方面考虑才做出了废太子的决定。 胤礽十分贪念权力,权利的诱惑蒙蔽了他的双眼,面对各种劝告丝毫不理会,其实被废掉以后,康熙曾重新给过他机会,但是他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导致康熙大动肝火,再次废了他,事实上即便没有来自兄弟们的压力,胤礽也不会成长为一个好君王。

可怜天下父母心,即便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是如此,康熙临终之前叮嘱雍正一定要好好照看“太子”,雍正即位后第二年,胤礽病逝,死后被追封为亲王,葬在黄花山,为了避免争斗,康熙之后的皇帝都采用秘密立储的方式确立接班人。 参考资料: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列传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