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信集团入驻的第二年,中信金融资产(原中国华融)交出更名后的首份“成绩单”,业绩扭亏为盈,如期完成“一年走上正轨”的既定目标。3月29日,中信金融资产召开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董事长刘正均宣布,该公司将按照“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原则全面开启“三年质效显著提升”的第二阶段目标。而这对于历经低谷重新起航的中信金融资产也意味着新的开始……
业绩扭亏为盈
中信金融资产交出2023年业绩“答卷”,报告期内,该公司实现收入总额758亿元,同比增长105.2%;归属于该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66亿元,同比增长106.4%。
这也是中信金融资产交出的扭亏为盈“成绩单”。2020年,中信金融资产千亿亏损“面纱”揭开,归母净利润亏损达1029.03亿元。通过加大资产盘活和现金回收,在2021年该公司实现“扭亏为盈”,归属于股东净利润达3.79亿元。可好景不长,直至2022年该公司再度交出亏损百亿元的“答卷”。
对于2023年经营业绩扭亏为盈的原因,3月29日,在中信金融资产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中信金融资产总裁李子民介绍,2023年该公司深化业务协同,积极拓展市场,加强资产管理,叠加资本市场变化趋势较上年度有所改善,权益类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同比增加,对全年盈利有积极贡献。同时,该公司积极开展市场化债转股业务和特殊机遇投资业务,改善资产结构,优化资产配置。此外,受经济环境和行业整体影响,为进一步夯实资产,该公司本期确认了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失410亿元,进一步奠定了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不良资产经营分部是中信金融资产的核心业务,也是该公司收入、利润的主要来源。2023年,不良资产经营分部收入总额669.55亿元,同比增长110.8%,占比提升至88.4%;不良资产经营分部税前利润约为144.09亿元,同比增长166.8%。
聚焦不良资产主业,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化解工作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带来新机遇。中信金融资产总裁助理袁彩平介绍,该公司通过参与风险金融机构的清产核资、改革重组及助力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处置等方式,参与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化解。2023年共收购中小金融机构不良债权规模479.23亿元,同比增长75.1%。其中城商行256.54亿元、农商行132.48亿元、农信社及农村合作银行90.22亿元。
房地产纾困方面,袁彩平指出,中信金融资产联合中信旗下子公司通过投入增量、重整盘活、代管代建、封闭运营等措施,化解房地产企业的风险。2023年共投放房地产纾困项目23个,合计金额167.87亿元,通过盘活问题企业、问题项目,累计带动金融机构近600亿元存量项目。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方面,中信金融资产通过存量资产盘活、违约债券收购等方式,参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2023年共投放地方政府平台存量盘活类项目45个,规模200.9亿元,有力支持地方政府缓解债务压力。
“2022年以来监管出台诸多政策,鼓励AMC积极参与重点领域风险化解工作”,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表示,中小金融机构和房地产市场涉及的资产规模较大,且相关风险可能会传导到其他金融机构扩大风险的范围和影响,相关风险化解直接关系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启动第二阶段目标
中信集团的入驻被视为中信金融资产历经低谷重新起航的标志,2022年3月,中信集团正式入驻中信金融资产前身中国华融,随后中国华融管理层接连迎来中信系高管,直至2024年1月变身为中信金融资产。
“中信金融资产是中信集团金融全牌照的最后一块‘拼图’,金融全产业链的最后一环。”李子民认为,中信金融资产的突出特点是从存量入手收购处置不良资产,具有银行、证券等主要从事增量业务机构不同的逆周期业务调节功能,因此可以与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机构一起,携手打造“中信联合舰队”,共同挖掘综合金融服务的市场机会,提供特色金融服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而完成更名后,李子民强调,作为全国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信金融资产业务的定位仍然坚持聚焦不良资产主责主业,发挥问题资产处置、问题项目盘活、问题企业重组、危机机构救助四大业务功能。
2022年中信金融资产定下“一年走上正轨、三年质效显著提升、五年成为行业标杆”的战略目标。刘正均表示,2023年中信金融资产扭亏为盈是实现“一年走上正轨”的目标,2024年将按照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原则全面开启“三年质效显著提升”的第二阶段目标,其中上半年力争在主业转型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年底全面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到2025年末全面实现“三年质效显著提升”目标,并向“五年成为行业标杆”目标进军。
“中信金融资产2023年业绩表现可谓非常亮眼,回归主业成效显著,主营业务提升很快,为今年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廖鹤凯表示,亮眼的业绩对中信金融资产而言是个很好的开局,为未来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意味着中信集团高管入驻后进展顺利,加速体系融合进程,有利于集团资源整合和人才交流。在资源深度整合下,预计该公司能够如期完成“三年质效显著提升”的阶段性目标。
北京商报记者 李海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