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坚定信心开好局起好步】“智”向蓝海 “风光”无限

青豫直流外送二期90万千瓦光伏项目现场,工程车辆正在堆放光伏组件。张洪旭 韩文彬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3月19日,记者走进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南部塔拉滩上的海南州绿色产业发展园区,风力发电机的叶片迎风飞转,一排排比肩接踵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绵延伸向大漠深处汇聚成一片“蓝色海洋”。

跟随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新能源工程建设分公司工程技术部主任王琦来到青豫直流外送二期90万千瓦光伏项目现场,施工人员正忙碌着固定支架、安装光伏组件。

新春已来,时不我待。2月20日,青豫直流外送二期90万千瓦光伏项目正式复工。“项目共规划建设9个发电区域、297个子阵,产出的绿色清洁电能将通过世界首条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输电大通道——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送至华中地区,计划5月底前全部投产发电。”王琦介绍,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19.78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可减少标准煤消耗约60.4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58.94万吨。

项目建设离不开技术创新。王琦举例:“就拿逆变一体化平台来说,从规划到建设都在不断优化,目前这一技术能够将十几台组串式逆变器集中到一个平台统一汇流。”

公司项目经理贾建军介绍:“逆变器一体化平台是把原本分散在子阵各处的组串式逆变器集中到一起,它的应用不仅为后期的检修运维提供了方便,而且将交流汇流柜连接箱变采用的电缆换成了铜牌,提高了电流传输的稳定性,提供了更加优质的电能,设备故障率也大大降低。”

创新不止一处。记者观察到现场光伏支架固定处的基础桩,已从原来的水泥桩全部换成了钢管桩。王琦说:“项目中,钢管桩运用普遍,根据现场的地形地貌,采用打桩固定的方法,更容易把控偏差确保施工质量。虽说钢管桩成本要比水泥桩高出几十块钱,但从长远来看,最关键的是它能够把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技术创新将丰富的光照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让昔日荒滩变成能源沃土。眼前,一块块光伏组件整齐排列,源源不断的绿电经过从直流到交流的转化后,最终通过青豫直流通道输送至千家万户。

清洁能源产业支撑起“能源民生”。截至目前,海南州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4616万千瓦,并网发电达2626万千瓦,约占全省的51%以上。作为“世界最大装机容量的光伏发电园区”和“世界最大装机容量的水光互补发电站”的清洁能源产业基地,海南州绿色产业发展园区,正在加快推进规划、政策、基地、项目、企业“五位一体”建设格局。

(张洪旭)

(青海日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