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的汶川大地震中,空降兵作为第一批救援部队奔赴灾区,他们从近5000米的高空一跃而下,为灾区的人民带去了希望。

然而,这看似简单的轻轻一跃,背后却是与死亡的殊死搏斗,为何这么说呢?

一、困难重重的生死营救

“同志们,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

在这句嘶哑的呐喊背后,是千万民众的生死攸关,也是对空降兵的巨大挑战。

2008年的大地震让汶川地区在片刻间沦为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外界得不到里面的消息,里面的受灾群众也得不到外界的救援。

灾区地形复杂,高山低谷盘桓交错,一场大地震之后,地面环境更为险峻恶劣,一时之间,陆地救援根本无法深入。

而在空中,乌云密布,浓雾弥漫,时不时还有雷声滚过,直升机多次尝试深入灾区,却都无法顺利降落。

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希望便寄托在了空降兵的身上。

5月13日凌晨,夜色正浓之时,空降兵某研究所所长李振波接到上级命令,要求他为空降兵深入灾区提供信息支持,而他选择了亲身上阵。

在不到10个小时的时间里,包括李振波在内的100名空降兵登上直升机,从灾区上空8000处向下降落。

然而,还未等到直升机降落到合适跳伞的高度,机身便被冻结了一层寒冰,无奈之下,只得中止任务。

次日,空降任务仍要进行。

而这一次,出于更谨慎的考虑,只从原定的100名空降兵中选择了15名翼伞骨干上机。

空降兵的降落伞分圆伞和翼伞两种,翼伞相对于圆伞来讲,操控性更强,然而对使用者的技术要求也更高。

在这15名空降兵中,李振波年纪最大,已经48岁,而年龄最小的向海波仅有21岁,本来他们都是可以不冒险的,然而心中强烈的责任感让他们不顾自身安危,毅然奔赴前线。

临行前,他们都写下了请战书,而稍有不慎,这便是他们的“遗书”。

直升机再次起飞,当来到茂县近5000米高的高空时,李振波身先士卒跳了下去,其余战士紧随其后。

在很多人看来,空降兵的空降过程不过就是跳下飞机、打开降落伞两个简单的动作而已,然而事实绝非如此。

后来,人们将这15名空降兵称为“十五勇士”,就是因为他们的行动是极其危险和富有挑战的……

二、灾区上空的勇敢一跃

经过研讨,空降兵的空降地点选择了受灾地区中地势相对平坦开阔的茂县,然而,这也仅仅只是“相对”而已。

茂县与汶川相邻,属于高山峡谷地形,同时又处于强风带之中,而且空气中氧气含量低,怎么看都不是一个安全的空降地点。

然而,“时间就是生命”,为了抓住一分一秒,减少生命的流逝,他们没有太多时间去慢慢寻找更适合的空降地点。

而这还不是唯一的挑战。

因为灾难突发,外界得不到灾区内部的气象资料,而作为“先遣部队”,他们也没有对空指挥和地面标志,原本空降的基础条件,他们都没有。

他们的空降就是在迷雾中的一场冒险,死神随时会夺走他们的生命。

而为了灾区群众,他们不得不为之。

5月14日,直升机在5000米高空的云层中穿梭,李振波找寻好久,才终于在云层中找到一条能够看到地面的缝隙。

于是,他当机立断,喊了一声“跟我来”之后便朝地面一跃而下。

彼时,高原缺氧,强风咆哮,空中的战士们一边忍受着胸闷、头晕的痛苦,一边拼尽全力地控制着翼伞,好不让它们发生缠绕,也不让它们失去方向。

自由落体1000多米后,李振波尝试打开降落伞,然而他的主伞发生故障,他便不得不迅速放开主伞,进而打开备用伞。

出现这一危急情况的并非李振波一人,但好在最终都有惊无险。

李振波在半空中向下望去,希望找到一片空旷的场地用来降落,这是,他看到了一片绿油油的“田野”,于是控制翼伞向那个方向驶去。

然而等他离地面更近一些才发现,那并非旷野,而是树林!

但此时,他们已经来不及转变方向了。

而地面上,灾区群众看到一个个飘扬的降落伞,意识到是解放军的救援部队赶来了,他们满心欢喜地朝着降落伞的方向跑去,嘹亮的呼喊声中尽是希望。

空降兵们最终还是落在了树林之间,有的被石头或树干撞伤了腿,有的被树枝刮伤了脸,但好在,没有人陷入生命危险。

空降兵的到来为上万受灾群众及时提供了援助,同时为后续的救援力量到达提供了引导和帮助。

这是一场值得载入史册的英勇行动,是军民情的极致彰显!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