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发病率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并非最高,但由于缺乏早筛早诊的方法,且具有发病晚、易复发、病程复杂、诊治困难、总生存率低的特点[1],卵巢癌死亡率高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2],约70%的患者在初诊时已进展至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30%[3]。随着对卵巢癌认识的不断深入,卵巢癌诊疗领域已有崭新突破和进展,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命周期、提高生活质量。此次《医师报》邀请北京肿瘤医院妇科行政主任郑虹教授探讨卵巢癌诊疗新发展,并就如何使卵巢癌患者得到连贯高效的医疗服务分享经验。

早期筛查面临挑战,有效方案亟待探索

由于卵巢癌具有独特的解剖特点和生物学行为特点,目前卵巢癌的早期筛查面临诸多难点:首先卵巢位于盆腔深处,其解剖学特点使其体积改变以及早期病变不易被察觉;其次由于卵巢表面无腹膜包被,卵巢癌播散缺乏限制,因此即便癌肿体积较小,也容易发生腹腔种植转移。这一较为独特的生物学行为特点使得卵巢癌恶性程度和转移风险尤其高,因而导致卵巢癌患者生存率低(表1)、死亡率高。

目前对卵巢癌筛查最常见方法为B超,但B超对卵巢癌的早筛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其一,卵巢癌不同亚型之间的病情进展各异,在B超捕捉到早期异常改变之前即可发生病情短期内的迅速恶化;其二,即便B超显示卵巢发生占位性改变,并无法确定该占位是否为卵巢癌所致,因此B超的早筛诊断效能并不十分理想。同时,卵巢肿瘤缺乏特异性肿瘤标志物,炎症、创伤、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各种良性病变均可能导致相应肿瘤标志物的升高。即便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卵巢癌筛查试验也证明,与不进行筛查相比,两种筛查策略都没有明确地降低死亡率[4],因此探索更有效的筛查方案是未来卵巢癌诊断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此外,对于有BRCA基因突变等高危人群,推荐指南建议增加该人群筛查频率,同时可在卵巢癌终生风险≥4%的绝经前女性或卵巢癌终生风险≥5%的绝经后女性中考虑进行预防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RRSO),从而降低卵巢癌发生风险[5]。

合理选择术式,综合治疗助力患者实现最大获益

对于晚期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后有无病灶残留或残留病灶的大小是影响患者生存获益的重要因素,手术治疗力求初次即可达到肿瘤肉眼不可见(R0)的理想状态[6],无论是传统开腹探查还是较为新颖的腹腔镜微创方式均应以此为原则。即便目前对于手术方式存在一定争议,但不可否认两种手术方式均具有各自优点,临床应在尽可能达到R0且不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的前提下选择最适宜的手术方式。目前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仍有待更深入的立项研究,应在更加充分研究数据支持以及指南建议的基础上进行充分探讨。

近年来,针对卵巢癌的靶向治疗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用于初始卵巢癌患者维持治疗的靶向药物主要有贝伐珠单抗和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RAP)抑制剂。其中,贝伐珠单抗属于抗血管生成药物,可抑制肿瘤血管的形成和生长;PRAP抑制剂则通过阻断DNA单链修复形成“合成致死”效应(图1)[7]。贝伐珠单抗和PARP抑制剂的研发改变了卵巢癌的传统治疗模式使得临床治疗方案得到飞速发展,卵巢癌的标准治疗方案逐渐转变为肿瘤细胞减灭术+铂类药物为主的化疗+维持治疗的长病程管理模式,推动卵巢癌步入可长期控制的慢病管理时代[8]。

图1 “合成致死”效应[7]

多学科团队配合,为卵巢癌患者提供连贯高效医疗服务

对于卵巢癌此类恶性肿瘤,首诊的决策和治疗的连贯性至关重要。随着治疗指南不断更新发展,可供选择的卵巢癌治疗方案也在持续变更和增加。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个体化且规范全程的初治方案是防止肿瘤复发的关键,不规范的治疗往往易造成肿瘤短期内的再发,一旦复发后若未能选择规范的治疗则可能导致化疗耐药从而使得患者预后较差。虽然多数患者经过初始规范的治疗可获得临床缓解,但仍有70%的患者在2-3年内复发,5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40%左右[9],因此,后续治疗对卵巢癌患者而言也同样重要。卵巢癌现已逐渐进入慢病管理状态,这是一个连续且长期的过程且会伴随多次的病情反复和肿瘤复发,因此需要医疗工作者和全面且专业的医疗团队长期随访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更需要主管医生对患者的病情发展和治疗效果充分知情,以便随时给予患者专业建议并进行个体化诊治。

首诊方案选择、手术或化疗后随访、复发或耐药后个体化方案变更等均需一以贯之,这对于卵巢癌患者的生存和预后至关重要。因此卵巢癌患者需要多学科团队提供规范化综合性治疗和全身管理,医疗工作者也需要通过连贯的诊疗流程为患者提供最适合且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提高治愈率并延长其生命。

郑虹教授总结

卵巢癌作为死亡率最高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早期筛查面临诸多挑战,更加敏感特异的筛查方法仍有待研究和改进;卵巢癌多学科综合诊疗、全程化连贯管理可有效助力患者实现最大获益。但总体而言,卵巢癌的治疗从手术方式到后续方案的选择均存在较多临床争议,临床工作者任重而道远,期待未来能对卵巢癌有更加透彻的研究和理解,为卵巢癌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郑虹教授简介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妇科 行政主任

主任医师

学术任职: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妇科肿瘤专委会委员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妇科肿瘤防治专委会常委

北京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委员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妇科肿瘤疾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参考文献:

[1] Doubeni CA, Doubeni AR, Myers A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Ovarian Cancer. Am Fam Physician. 2016 Jun 1;93(11):937-44.

[2] 曹冬焱. 卵巢癌规范化诊疗与进展[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3,51(3):268-271.

[3] 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妇科肿瘤学组,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卵巢癌专业委员会,蓝春燕,等.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3,39(9):935-942

[4] Menon U, Karpinskyj C, Gentry-Maharaj A. Ovarian Cancer Prevention and Screening. Obstet Gynecol. 2018 May;131(5):909-927.

[5] Sideris M, Menon U, Manchanda R. Screening and prevention of ovarian cancer. Med J Aust. 2024 Mar 18;220(5):264-274.

[6] 邓黎,梁志清. 腹腔镜在卵巢癌手术评估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现状[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2,38(3):173-176.

[7] Wu Y, Xu S, Cheng S, et al.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ARP inhibitors in ovarian cancer: from molecular mechanisms to the current status. J Ovarian Res. 2023 Jan 7;16(1):6.

[8] 肖天龄,李娜,王娅丹,等. 靶向治疗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J]. 癌症进展,2022,20(14):1428-1433.

[9]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 卵巢癌PARP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2022版)[J].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2022,8(3):64-77.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