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喜忧参半,忙忙碌碌一辈子,还没晃过神,时光已经悄悄从指缝中溜走。在这一生中常人都会经历人世间的各种俗事,从最开始的懵懵懂懂,到经历现实的风吹雨打,最后百炼成钢,才得以在这社会上立足安生。
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亲族关系,独自一人在外乘风破浪之时,遇到挫折也能在亲友的帮衬下得以度过。孤掌难鸣,只有与他人和气而谋,才能更好地借势成事。一个兴旺庞大的家族,其后代更是贤才辈出。但是与这样的关系相违背,老祖宗却说“人过五代另起坟,屋住三代必走人”,这样的言论究竟从何而来?其中另含有古人对于人情冷暖的体会。
五代之外,亲情淡薄
“人过五代另起坟”,这句话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一个家族中超过五代,其坟墓将会另起,不再继续合葬。自古以来,在寻常的家庭之中都讲究逝者为大,家中的长辈人走茶凉之后,会将其安葬,后代的子孙也是同样的做法。不论这辈子游走多远,总要回归自己的故土,这是一种落叶归根的情怀。
但为何五代之后就要另寻它地呢?这其实与古人世代流传的亲属观念有关。自古以来,人们就常说“五服之内,皆是亲戚”,而这里的五服也就是五代之内的血缘关系,如果超出了五服,那将另当别论。所以这丧事也同样如此,如果亲属关系在五代之外,彼此的亲情关系也已经淡薄,于情于理都不合适在同葬一片地方。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孔孟之道中,人们认为一个家庭的子嗣繁衍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华夏民族才得以代代生生不息。古时候,以农耕经济为主,为了能够有足够的劳动力,所以家中会有很多的孩子,就这样一代一代下去,有远嫁的女子,外出务工的游子,亲属关系之间就会渐渐变淡,尤其是超出五代,那可能都很少来往。
三代之屋,此出彼没
“屋住三代必走人”,通常指的是一个房子中无法居住三代人。首先,从安全的角度来讲,一个屋子即使再牢固,经过三代人的时间,也势必会变得破旧,甚至留有隐患,所以这三代之久的房屋,也需要搬迁。
其次,导致人走的最大原因则是三代人之间的矛盾。人们常说隔辈亲,长辈看见小辈可爱的模样,会感到很亲切,但是在相处上也会存有问题。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婆媳矛盾,两代人之间的理念矛盾,教育的差距等等难题都会使一家人鸡犬不宁,所以为了生活的安心考虑,不论是哪一代人,都会随之而搬走,另寻别的住所。
作为五帝之一的舜,从小就在充满矛盾的家庭之中成长。他的父亲瞽叟为人恶劣,但是出于礼仪孝道,舜对其非常尊敬。后来父亲再婚,常与后妻一起联合起来陷害舜,以至于舜每日除了为生计操劳之外,回到家中还要忍受来自于父亲与后母的折磨,但舜心胸宽阔,机敏待人,才免于祸乱。但若是这是发生在寻常百姓之中,定会引发大的祸乱。
以礼待之,兄友弟恭
不论是五代还是三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社会上谋事,与人相交留有人脉总归是有好处的,一个人即使禀赋过人,但是无人相助,那人生之路将会困难许多。面对自己的亲友,即便关系不近,但也可以礼相待他人,彼此之间留有好印象,这样遇到难处时也能为自己留有一线生机。
在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名臣陆晓慧,他辅佐过几任君王,学识渊博,是真正的大学者。即使自己已经获封很高的荣誉,他也从来不摆架子,凡是有人来府上求见,他都以礼相待他人,客人离去,也会亲自送至门外。下人对此很是不解,但他却说只有尊重爱戴他人,别人才会不断地敬重他,所以他这一生才走到如此高的位置。
小结
“人过五代另起坟,屋住三代必走人”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却是人们世代所总结出来的经验,现实很残酷,人情温暖,但也有寒冷之处。
虽然有着血脉的联系,但随着人们越走越远,这样的亲属关系将会变淡,甚至一家三代之间都会产生矛盾。面对现实人们无可奈何,但是对于自身,以礼仪之道对待他人,兄友弟恭,这样即使亲情变淡,也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