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这个地方在中国历史前中期非常特别,一方面中原人士极度嫌弃那地方穷苦,打进去还千辛万苦。可一旦收服,当中原打成一团糟的时候,巴蜀又成为了一个不容易受战争影响的稳后勤补给处。历史上巴蜀加关中地区,是争夺天下成功率很高的一个组合。有巴蜀就得有关中,有巴蜀没关中就被人按着打,越打越弱,有关中无巴蜀就没有一个成熟的大后方,虽然比较舒服,但还是两线作战,不过相对于其他地方,关中的地形本身就很不错了。

早期的巴蜀也是小霸王的角色,多次征战都是跟楚国打配合,若非地理原因,离中原太远,争霸必然有巴蜀两国。最重要的一点是体制,楚国属于分封制,大国国君之下还有诸侯,这种体制注定不会去啃硬骨头,强啃就是老晋国的下场,本来的春秋霸主,被三家大诸侯给分解了,还有一大诸侯智氏直接被灭了。而秦国是郡县制,其动员力和控制力远强于楚国,故而敢啃硬骨头,也能修诸如都江堰郑国渠之类的大型工程。

秦灭巴蜀是找准了时机,趁着巴蜀内乱才成功插手,楚国不是没有机会,但啃不动硬骨头,没法平衡各方利益才是重点。最后秦楚战争就能看出来,王翦带着60万大军打楚国,后勤毫无压力,而项燕同样带60万大军,艰难维持。若非有灭国的压力,他连这60万大军都凑不齐,王翦更是看穿这一点,按住耐心对峙,项燕最后不得不撤兵而被王翦抓住破绽。

秦灭巴蜀主要原因还是巴、苴两国引狼入室,否则巴蜀两国没那么容易被灭的。而楚国对巴蜀的兴趣不是很大,楚肃王时蜀伐楚取兹方,楚国却并没有立刻采取报复,反而是修筑了扦关采取防御态势。楚国自始至终的目标一直是挺进中原,对远隔千里穷山恶水民风彪悍的巴地自然是没什么兴趣的。楚国国内封君贵族多不假,但大都是养的蛀虫,让他们违逆楚王是做不到的,屈景昭三家别说和楚王作对,就是楚王的宠臣他们都没能力对抗。应该说屈景昭三家但凡拥有左右楚王意志的能力,楚怀王都不至于被张仪骗被打的满地找牙。

楚国因为领土太过庞大,又没有克服地理交通的限制,国土范围远超施政半径,因此学周天子大量封君在边疆抵御外敌,而在柏举之战后楚国宗室衰微,又大量分封屈平景昭等公族旁枝守卫郢都附近地区,结果就形成外部封君防御敌对国家,内部宗亲封君防御外部封君的病态政治格局。

而屈原变法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带动楚国各个封君在自己封国内部开始私自变法,外部大量封君因为更加靠近中原核心,因此生产力发展更快,变法速度甚至超过江汉平原的内部宗亲封君,楚国既要防御秦国又要防止外部封君趁和秦国交战时趁机扩张。在和秦国交战后,内部屈平景昭死伤惨重,更加不信任外部封君。

秦国吞并巴蜀,虽然不能支持在三晋及中原的战争,却能狠狠敲打楚国,在此之前只能出函谷关-河洛、武关-南阳、汉江-南阳三条直面楚国的正面战场。但吞并巴蜀之后,却能增加长江上游及黔中两条路线骚扰南楚后方,最后吞并洞庭湖平原也证明了巴蜀板块的重要性,直插楚国后方是要比直面楚国正面战场省事多了,还切断了楚国剩余部分跟南阳盆地的联系。楚国未能先一步吞并巴蜀,让其在日后失去南阳盆地和洞庭湖平原两大核心板块,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