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大地,一幅春季农忙的生产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在广西平南县的万亩沃野上,处处是辛勤耕耘的身影,样样蕴含着科技的力量,让春耕生产不仅充满生机和活力,更蕴含增产的底气。

  走进平南县南部水稻产业中心的育秧大棚,一台台巨大的智能自循环育秧苗床正在不断翻转,让秧苗能够实现循环采光。“这样一套系统大大节省了育秧用地,也减少了劳动力投入,只要几个人就能操作这几十台设备。”该中心负责人朱伟宗介绍,中心是广西首家使用循环立体运动式育秧苗床的基地,也是首家使用全自动供盘、码盘机械手的现代化工厂化集中育秧中心。

  在广西平南县南部水稻产业中心的育秧大棚,智能自循环育秧苗床正在培育秧苗。新华社记者杨驰 摄

  从播种到码盘、从喷水到灌肥,中心内育秧全过程都已实现了机械化运作。往日里农民忙碌育秧的身影被一台台现代化农业机械的轰鸣声取代,带来的更是数十倍效率的提升。

  平南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谢安颖告诉记者,像这样的工厂化水稻集中育秧中心全县有23个,自动育秧生产线达24条,工厂化育秧能力可超40万亩。育秧中心采用的种子拌药包衣、机械播种增加喷施消毒、催芽后喷水洗芽等技术,有效减少了秧苗带菌移植,为水稻稳产增产保驾护航。

  在广西平南县南部水稻产业中心的育秧车间,工人正在操作自动播种机。新华社记者杨驰 摄

  在平南街道遥望村,种粮大户梁天银正带领数十名村民疏浚田间的毛渠。“每年大家参与的热情都很高,有好水才有好田,我们种粮人就是要带好头、种好粮、出好米。”梁天银说,这些年村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变化大,路成行、渠成网,种田不再是“靠天吃饭”。

  农田水利管护难曾是困扰当地种粮人的“老大难”。近年来,平南县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大中型灌区改造、乡村振兴建设等项目,支持当地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同时,发动种植大户、村集体等参与,实现多元化投入,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

  在广西平南县平南街道遥望村,村民正在疏浚田间的农渠。新华社记者杨驰 摄

  2023年底,遥望村启动山塘清淤加固整治工作,对山塘周边进行加固、整治。同时,结合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将山塘淤泥用于土地整治项目复垦,作为农业副土培肥土地,既节约了资金投入,又提升了地力。“村里灌溉效率由原来的68%提高到85%,原来无法耕种的100多亩荒地也变成了良田。”平南县副县长、水利局局长张力予说。

  “十四五”以来,平南县已累计投入2.88亿元对213个灌区和1449座山塘、堰坝、泵站等“五小水利”设施进行维修改造,恢复改善农业灌溉面积55.93万亩。同时,当地引导群众担任“田管家”,承担小型农业水利设施日常“巡、管、护”工作,保障工程有效运行。

  平南县县委书记苏干秋介绍,全县还通过强化春耕生产社会化服务,大力发展“订单式”农业,引导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优质种子、技术服务,降低种粮成本,提高春耕生产效率。目前,全县各水稻产业中心已育秧3.6万亩,提供社会化服务1.5万亩,推动全年节本增收3600多万元。(记者杨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