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奶豆爸爸~
       看到网上有这么一句话:
       家长的习惯“穷”了,孩子的眼界就“小”了。
       深以为然。
       想起漫画师王原创作的一幅漫画: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书店,购买完书籍之后,就匆忙带着孩子往外走,并且对孩子说:“赶紧离开这儿,这本书他们忘了算钱……”。
       可是讽刺的是,这位父亲口中所谓的那本没付钱的书,书名叫做《孩子偷东西怎么办》。
       看到这个,真的会给一种当头一棒的感觉。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很多时候,都会埋怨孩子不成器,希望他们能够变成我们期待的样子。
       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孩子从出生那刻开始,本就是一张白纸,而能够在这张白纸上勾勒出孩子人生底色的画笔,恰恰握在我们家长手中。
       正如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所说的那样:
       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人生三观、精神品格、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都深受家庭和父母的影响,很多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所以,那些越长越没出息的孩子,看起来是自己走错了人生的航向,但实际上,却是因为家里就有以下的3个“穷习惯”,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如果有的话,现在改正还来的及哦。


       01.习惯于“讨价还价”的家庭
       从经营家庭的角度出发,“讨价还价”,并不是一件坏事。
       但是,这要基于“合理”的基础,一旦超过合理的讨价还价的范畴,那就是一种“穷习惯”。
       有段时间,一位妈妈“想白蹭80元补课费”的信息被全网群嘲。
       这位妈妈有一对双胞胎儿子,想给孩子请家教,但却只愿意支付一个孩子的家教费用。
       结果家庭老师就直言说,1对1和1对2的收费标准不一样。
       但是这位妈妈却仍旧跟老师讨价还价,还强词夺理的说:给一个孩子上课是上,给两个孩子上课也是上啊。
       被拒绝之后,没成想这位妈妈却气急败坏的攻击老师,说这个老师的能力,一点也不行。
       其实,很多家长不明白,如果在不合情不合理的情况下,仍然讨价还价,不但会把自己陷入到尴尬、以及没有回环之地的环境中,更关键的是,会给孩子造成一系列的影响。
       比如,无底线的讨价还价,会让孩子也陷入尴尬和无措的境遇,就拿蹭补课费这件事情来说,当这个妈妈和老师不断地交涉过程中,对孩子也会产生极大的压力,甚至会觉得很没面子,自尊心受挫等等。
       正如俞敏洪老师说的那样:
       斤斤计较的家庭,走不出胸怀博大的孩子。
       因为但凡遇到事情就讨价还价,要么给孩子的内心世界种下“贪婪”和“算计”的种子,在长大后变得狭隘、庸俗,要么会不断打击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陷入自卑、焦虑和“不配得感”之中。
       无论哪一种,都不可能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02.一回家沉迷刷手机的家庭
       为什么说一回家就刷手机,是一种“穷习惯”呢?
       其实,很好理解。
       首先,大多数家长刷手机,不是玩游戏,就是刷短视频。
       但是大家都知道,不管是游戏还是短视频,现在为了刺激用户深度观看和体验,算法就会智能推荐一些我们喜欢的内容,这就会导致我们越看、越玩越上瘾。
       可关键的问题是,刷视频和玩游戏,都没什么营养,甚至还会沉迷其中,给孩子带来错误的榜样。
       其次,一旦陷入刷手机的强多巴胺刺激中,就会错失很多陪伴孩子成长的机会。
       就比如,孩子想要跟你来一场亲子沟通,说说自己的心里话,结果因为我们沉迷手机,而随便敷衍的回答,会打击孩子表达的积极性,也会让亲子关系产生裂痕。
       再比如,我们本该利用下班时间,好好陪陪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运动,但却把时间花费在刷手机上,久而久之,我们在这件事情上所付出的代价,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的多。
       就比如之前看过一则视频,一个7岁的小男孩,因为沉迷玩手机,让家长无计可施,甚至为了玩手机,出现了“偷窃”的行为。
       后来有次被抓了现行,在询问孩子为什么喜欢玩手机时,孩子回答说:我爸爸妈妈一到家就玩手机,我也慢慢就跟着玩了。
       所以说,不要等到出现问题了,才发现我们的一些行为到底有多么离谱。
       就像白岩松说的那样:
       我总觉得天天在家打麻将的父母,是很难教会孩子读书的。
       很多家长总是抱怨孩子不够进步,然后把责任说成是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其实这种抱怨里有相当大的比例藏着推卸责任的部分。
       而家长习惯于玩手机,看起来跟孩子无关,但却在无形之中引导着孩子的习惯和行为,也也潜移默化之下,把孩子养成了偷懒、懈怠、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样子。


       03.习惯于“比较”的家庭
       网上有一项关于“孩子最受不了父母的十件事”的问卷调查,排名第一的就是:
       最恨父母拿我和别人作比较。
       在许多家长看来,比较是在促使孩子进步的一种动力,能够通过对比,让孩子明白身上缺失的东西,从而才能奋起直追,变得优秀。
       但实际上呢?
       比较的核心逻辑,其实是对孩子的不认可,也是家长在面对反差和差距时的一种“无能”的宣泄和怒吼。
       而长此以往,就会如同李玫瑾教授在《圆桌派》这档节目中说的那样:是一种“病态现象”,这种父母带出来的孩子,往往会出问题。
       一方面,家长一次次的比较,听在孩子耳里,无疑是在表达父母对自己的不满,所以会打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久而久之,就会让他们变得自卑、焦虑,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家长的比较,也会让亲子关系失去平衡,整个家庭关系也会陷入一种压抑、焦虑的环境中,对孩子的成长会带来各种影响和危害。


       其实,到底什么才是“穷习惯”呢?
       说简单点,就是我们有时候觉得自己做的事情,似乎是“占便宜”的,但实际上付出的代价比我们所占的“便宜”要大的多。
       爱讨价还价,看起来省了一些支出,却把孩子养的贪恋和狭隘。
       回家刷手机,享受一时的刺激,却为家庭教育的失败埋下了惨痛的伏笔。
       习惯于在孩子面前“比较”,看起来是为了鼓励孩子进步,但实际上却让孩子陷入负能量的泥潭之中。
       所以说,所谓的“穷习惯”,就是我们在家庭教育当中,可能会出现的“小聪明”。
       但这些小聪明,却可能成为孩子变优秀的绊脚石,甚至会在某一天,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其实,教育孩子,不是吼骂、不是批评,而是生活的点点滴滴,而好的家庭教育,也应该是家长以身作则,给孩子带来的“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
       所以,想要把孩子养成一个优秀的人,我们就应该不断审视和修正自己,摒弃生活里的一些“穷习惯”,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质量父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