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逻辑是:李建成无能,但有嫡长子身份,而李世民正好相反,由此形成了冲突,进而导致玄武门之变的爆发。

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我个人的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二人的身份颠倒,依然避免不了兄弟相残,只是结果很难预料。

我们把这个问题拆分成三个,就更容易回答这个问题,其一,李世民和李建成谁的综合能力更强?其二,为什么会有兄弟之争?其三,主导兄弟之争的隐形力量究竟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李世民和李建成谁的综合能力更强?

一般认为,李建成的政治能力与李世民不相上下,军事才能跟李世民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而我却想给这种观点人的浇一盆冷水:这两方面李建成都在李世民之上。

估计会有人拿出“铁证”喷我:李世民创造的“贞观之治”史上有几人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你能保证李建成一定能行吗?

我没办法让历史重演,但我可以用类比的方式告诉你,“贞观之治”确实伟大,但一点都不稀奇,如果换个人,让他处在李世民的历史环境,只要不犯大错都可以做到。

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到一个现象,所有大一统王朝都会有个大治的历史时期,西汉的“文景之治”、东汉的“明章之治”、隋朝的“开皇之治”、宋朝的“仁宗之治”、明朝的“仁宣之治”、清朝的“康熙盛世”等等。

这些大治的时间点会因为各自的特殊性而有所差异,但大多产生于二十至五十年间。为何会有这些历史巧合?这其实是中华文化驱动力的结果。

中国式农耕文明,它有一个强大自修复能力,经历战火之后,只要采取休养生息的“无为”政策,只要短短三年老百姓就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再给它一二十年的自由发展,它就能创造一个繁荣的社会。

所以,王朝开国后,明智的统治者仅凭“无为而治”这一招鲜就可以成为明君,如果他能再推出一些善政,恢复的速度将更快,这就是开国之初容易出明君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唐朝真正的大治不是“贞观”,而是高宗李治和玄宗李隆基时期,贞观年间虽然国力恢复较快,但远没有达到大治的水平,多少带有那么一点鼓吹的成分。

由于史书对李建成的抹杀,我们看不到他太多的细节,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管中窥豹,看出李建成的政治才华。

首先,他是有能力获得士族集团拥戴的。这在士族阶级当道的环境下是非常重要的,隋炀帝就败在了这个问题上。李建成与李世民抗衡的基本盘就是关陇士族集团,后来又取得河北集团的支持。

他唯一的短板在河南,那里是李世民长期征战的地方,已经成了李世民的铁板。

其次,李建成处理政务的能力很强,他长期协助李渊,没有任何纰漏差错。更难的是,李建成除了杨文干事件被李渊猜忌过,父子俩关系非常和谐,这都表明李建成具备相当出众的平衡能力。

而那时候的李世民则是一个纯粹的武将,不具备文治的水平。我这么说不是贬低他,史书记载,李世民自幼不好读书,喜欢混社会,因此被李渊带在身边,估计怕他出事。

李世民开始读书是平定天下之后,尤其是当了皇帝以后,这么看来他还是很有读书天赋的,所以李世民的政务能力其实从那时候才开始慢慢积累的。

再谈军事才华,后人夸大了李世民,却忽略了李建成。

我研究过李世民的军事生涯,限于篇幅只说结论:第一,李世民不是天生的军事家,而是一步一步历练出来的,他也经历过失败。其二,李世民算得上二流的军事家,绝谈不上战神,跟当世名将李靖相比,他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说大唐是李世民打下来的,那更是睁眼瞎的鼓吹。

李建成的军事才能其实被严重低估,我举几个例子:

太原起兵的第一战“攻占西河郡”的主帅就是李建成,李世民给大哥当下手。那一战堪称完美,仅用了九天时间,他不光赢得了战争,还以严肃的军纪赢得了人心。

李世民平定刘黑闼之乱后,由于政策失当引发二次叛乱,二征刘黑闼时李渊启用了很少上战场的李建成。这一仗李建成赢得远比李世民轻松,而且是一次完胜,同时又赢得了河北士族集团的支持。

河北之战如果给李建成满分,李世民最多七十分。

李建成的短板在于没机会上战场,跟李世民相比缺少了战功的支撑。但这不能怪他,因为这是李渊的精心安排。

其二个问题:为什么会有李世民、李建成的兄弟之争?

上阵父子兵,这句话在李渊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太原起兵开始,所有的大权都把我在李渊、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父子四人手中。李渊的如意算盘是,自己坐镇,培养李建成的执政能力,军事上则倚重李世民和李元吉。

不是李渊自私,而是历史环境逼的,因为那是一个门阀士族横行的时代,他深知大权不能交给别人,否则即便获得豪门集团的支持取得江山,早晚也会被他们轰下台。

李渊起兵时已经五十多岁,肯定不能长期征战,所以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平衡门阀集团,和培养李建成上。李世民也按照他的预期取得了长足进步,只是李元吉有点不争气,始终不能独当一面,至于后来他不得不启用侄子李孝恭坐镇江南。

李元吉的掉链子让李世民一支独树,由此形成了一个以李世民为核心的军功集团。麻烦随之而来,军功集团为了个人的利益,一定会推动李世民的争储野心。

如果李元吉够强的话李世民、李元吉两强并列,李建成左右逢源,军功集团很容易被分化。李渊苦恼啊,谁让小四不争气呢?

李渊也曾经试图改变这个局面,从武德七年开始,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哥仨经常同时出征打突厥,那段时间李世民的表现其实不算出众。似乎形势有所逆转。

武德九年,也就是玄武门之变爆发前,李渊干脆让李元吉独自领兵,而搁置了李世民。很显然,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按照史书的说法,李世民担心旧将被李元吉征召而遭到杀戮,形势很危急,这才赶紧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我觉得应该还有另一个解释:假如李元吉获胜,他就可以慢慢取代李世民的地位。军人需要立功受赏,这张支票从此转到李元吉的手上了,人家还跟着你李世民干嘛?不出意外,大批军功集团会从李世民身边散开。

李建成、李元吉会在意尉迟恭、程咬金这几个李世民的死党吗?在意,但相对于整个军功集团来讲,他们太微不足道了。

这就是尉迟恭等人着急的原因,形势变了,我们如果对您还是忠心,要么没前途,要么死翘翘,为了我们你上也得上,不上也得上,否则老子也要跳槽了!

这就涉及第三个问题,这场兄弟之争远不是李建成、李世民个人能控制的,背后有隐形的力量。

其三个问题:主导兄弟之争的隐形力量究竟是什么?

总有人说,军功集团不缺荣华富贵,为何非要争权夺利找死呢?花天酒地赛神仙不香吗?

您以为这仅仅是人性的贪婪吗?不,它其实事关一个庞大集团的长远利益,身在其中的每个人都被裹挟进去了,根本没退路。

请注意古代中国的一个基本社会形态,那就是血缘氏族社会,家族是每个人的根。古人好问“出身”,什么叫出身?出身就是家族渊源,代表了人的社会地位。

事实上,军功集团争的就是这个,他们可以不在乎自己的官位、权力,但必须为家族的未来谋得一个光明大道,只有如此,百年之后他们才可以在家谱上永垂不朽。

隋唐是豪门士族集团的天下,豪门不是一层不变的,但改变的机会不多,改朝换代就是最大的机遇,谁不想攀龙附凤,一举改变出身?

李建成的基本盘就是关陇门阀集团,一个自西魏以来就掌握了帝国所有政治资源的家族集团。李世民则不一样,他的基本盘在关东,自北齐被灭亡后,他们就成了非主流,有的家族甚至已经蜕化为庶族。

所以,他们要不顾一切捧李世民上位,这是一次豪赌,关于家族百年之运的豪赌。

您可能会说,家族能不能兴旺,还不得看子孙们是不是那块料吗?还真不是您想象的那样,那时候的门第不是“民间认同”,而是“官方认证”,子孙后代能享有哪些待遇,完全取决于门第出身的认证。

这就是后来李世民编撰《姓氏录》、李治编撰《氏族志》,引起轩然大波的原因。子女读哪个学校、将来能跟谁家通婚、能获得多少不劳而获的饭票,甚至住什么规格的房子、穿什么等级的衣服,都是由家族的地位而定的。

请问如果你有机会,你愿意为子孙后代赌一把吗?

所以结论来了,李世民、李建成的争端根本跟能力、长幼无关,他们的身份颠倒了也会发生冲突。至于结果就有点复杂了,要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愿、背后力量的消长,以及偶发事件的影响,不好预测。

但历史的规律不会因为李世民当皇帝,还是李建成当皇帝而改变,如此而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