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1年美国“企业”号核动力航母服役以来,核动力航母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了世界海军强国的标配,引领着海上力量的发展方向。然而,作为正在崛起的海上力量,中国在连续建造三艘常规动力航母后,却迟迟未迈出建造核动力航母的步伐。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国对核航母保持谨慎?美媒近日给出了他们的分析。

要理解中国为何暂缓建造核动力航母,首先要了解核动力航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它为何能成为海上霸权的象征。

核动力航母的诞生,源于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争夺海上霸权的激烈竞争。1961年,美国海军“企业”号(CVN-65 Enterprise)核动力航母正式服役,开启了核动力航母的时代。作为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排水量高达8.5万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军舰。它搭载8座A2W型压水反应堆,能够连续航行20万海里,无需添加燃料,彻底改变了传统航母依赖燃油补给的局限性。

在长达51年的服役生涯中,“企业”号参与了从越南战争到反恐战争的多次重大军事行动,其强大的作战能力和威慑力在实战中得到了充分验证。2012年,“企业”号光荣退役,但它所开创的核动力航母时代却远未结束。

与传统的常规动力航母相比,核动力航母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显著优势:

核动力航母无需频繁进行燃料补给,可以长时间在海上航行,大大扩展了其作战半径和活动范围。理论上,核动力航母的航行时间只受限于舰员的承受能力和舰上物资的储备量。

核反应堆能够提供强大的动力输出,使得核动力航母能够搭载更多、更重的舰载机,并以更高的速度航行,从而提升其作战效率和反应速度。

核动力航母无需担心燃料耗尽的问题,在高强度作战环境下能够保持更长时间的持续作战能力,从而在海上对抗中占据优势。

正是凭借这些优势,核动力航母成为了现代海军舰队的核心力量,是维护国家海上利益、 projecting power 的重要工具。

可以说,“企业”号的服役,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核动力航母建造浪潮。法国在1989年开工建造了“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并于2001年正式服役。苏联也紧随美国之后,开始研制核动力航母,并在1986年铺设了1143.7型“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动力载机巡洋舰的龙骨,尽管最终该舰因苏联解体而未能完工,但这足以证明核动力航母在当时各国海军心中的重要地位。

核动力航母虽然强大,但并非永动机器,也会面临退役的一天。然而,与常规动力航母相比,核动力航母的退役并非旅程的终点,而是一个更加复杂、昂贵和充满挑战的开始。

核动力航母退役后,需要进行彻底的拆解和处理,以确保核安全和环境安全。这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技术流程和安全规范,首先需要将航母上的核反应堆燃料棒安全移除,并运送到专门的核废料处理设施进行储存或再处理。 随后,需要将核反应堆从航母上拆卸下来,并进行安全封装,以防止核辐射泄漏。 航母上的其他部件和设备也可能受到核辐射污染,需要进行特殊的处理和处置。 最后,将航母的船体进行拆解,并对拆解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

这些步骤都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专门的设备以及严格的安全措施,因此核动力航母的拆解费用往往十分高昂。

2012年,美国海军“企业”号核动力航母正式退役,并于2013年开始进行拆解工作。作为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的拆解过程备受关注,也充满了挑战。

最初,美国海军计划将“企业”号的船体完整保留,并将其改造成博物馆或纪念馆。但由于改造成本过高,最终决定将“企业”号进行拆解。“企业”号搭载了8座A2W型压水反应堆,这些反应堆在运行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放射性物质,需要进行安全处理。美国海军计划将这些反应堆燃料棒运送到专门的核废料储存设施进行长期储存。

然而,“企业”号的拆解工作并不顺利,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受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企业”号的拆解费用不断攀升。最初,美国海军预计拆解费用为5亿美元,但到2018年,这一数字已经飙升至15亿美元,相当于一艘全新福特级航母造价的八分之一。 由于技术难度大、安全要求高以及资金不足等原因,“企业”号的拆解工作进展缓慢。按照目前的速度,预计要到2034年才能完成全部拆解工作。 “企业”号的拆解难题,也为后续美国海军核动力航母的退役和拆解工作敲响了警钟。如果不能妥善解决核废料处理、拆解费用高昂以及时间周期漫长等问题,未来美国海军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企业”号核动力航母的拆解难题,凸显了核动力航母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挑战。如何安全、经济、高效地处理退役核动力航母,已经成为摆在各国海军面前的一道难题。

除了美国,法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建造并实际运用核动力航母的国家。然而,法国的核动力航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唯一的核动力航母“戴高乐”号自服役以来就饱受争议,其低下的妥善率和动力问题更是引发了外界对其真实战斗力的质疑。

“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是法国在冷战结束后,为了维护其海外利益和国际地位而建造的。作为美国之外的首个核动力航母拥有国,法国希望通过“戴高乐”号来证明自身的技术实力和雄心壮志。

然而,“戴高乐”号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诸多挑战。由于缺乏建造大型核动力航母的经验,法国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技术难题。同时,受限于经济实力,法国只能为“戴高乐”号配备两座小型核反应堆,导致其动力不足,难以满足满载航行和高强度作战的需求。

“戴高乐”号服役后,其低下的妥善率一直备受诟病。据统计,“戴高乐”号每年有近一半的时间都在进行维护和修理,实际出航时间远低于预期。2016年,“戴高乐”号的妥善率甚至不足60%,几乎到了“出航一天,维修一天”的尴尬境地。

造成“戴高乐”号妥善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动力系统存在先天缺陷。

“戴高乐”号的动力系统采用了K-15型压水反应堆,该反应堆是基于法国“凯旋”级核动力潜艇的反应堆技术改进而来。然而,由于“凯旋”级核潜艇的排水量和动力需求远小于“戴高乐”号,因此K-15型反应堆在功率输出和可靠性方面都存在不足。

据报道,“戴高乐”号的K-15型反应堆经常出现故障,导致航母无法正常航行或执行作战任务。为了解决动力不足的问题,法国曾计划为“戴高乐”号更换更大功率的反应堆,但由于成本过高而放弃。

“戴高乐”号的尴尬遭遇,给世界各国发展核动力航母提了个醒:建造核动力航母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水平,更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技术沉淀。

与美法两国相比,中国在航母领域起步较晚,属于典型的技术后发国家。面对核动力航母这一技术高地,中国选择了更为务实和审慎的态度,不急于跟风,而是立足自身实际,稳步推进航母力量的发展。

中国深知,建造核动力航母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技术水平以及完善的配套设施作为支撑。在核动力航母技术领域,中国与美法等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中国选择先集中力量发展常规动力航母,积累经验、锻炼队伍、突破技术瓶颈,为将来发展核动力航母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在发展航母力量时,始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不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而是根据自身战略需求和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航母发展规划。中国认为,军事装备的发展不应以对手有什么就要有什么为目的,而应以满足自身作战需求为出发点。

中国深知,核动力航母虽然拥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着核安全、退役拆解以及高昂成本等问题。尤其是核动力航母的退役拆解,目前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美国“企业”号核动力航母的拆解困境,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因此,中国在发展核动力航母问题上持谨慎态度,主张在充分论证、技术成熟以及具备相应保障能力的基础上,再稳步推进核动力航母的研制工作。

中国航母的发展道路,注定是一条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道路。中国将继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航母发展道路。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海军将拥有更加强大的航母力量,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