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起背景

农业的发展

中世纪伦敦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对伦敦城市手工业行会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具体表现在劳动工具、耕作制度以及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等方面。

技术史家小林恩·怀特指出,“中世纪的农业进步包括重犁、敞田制、农业与畜牧业新的结合、三圃轮种制、现代挽具、钉马蹄铁以及车前横木”。


约从 11 世纪开始,伦敦地区的农业逐渐取得了进步,具体表现为耕作制度的改进。此时的农业劳动者根据土地贫瘠程度,采取不同的耕作方式即二圃制和三圃制。轮种制的推广使原有的耕作方式得到了改善,土地的利用更加合理。“从二圃制转到三圃制经济能使农业村社的每个农民增加生产约 50%,结果引起开垦荒地的新浪潮。”

采用二圃制时,一半的土地栽种谷物,另一半的土地用于地力的恢复,逐年轮换以保地力。“二圃制的土地每两年轮种一次,每年平均只有一半的土地能获得收成,即土地的有效使用面积为 50%,平均耕地面积却是总土地数的 150%(每年耕地 3 次,每次犁耕总土地数的 50%)。

工商业的繁荣

在撒克逊统治的末期,即阿尔弗雷德统治时期到 1066 年间,伦敦由一个沿河小村发展成为经济繁荣政治突出的大城市。据中世纪英国人的传记记述:“伦敦作为英国的首都而声名远扬,它的商品覆盖范围极广,它的财富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这得益于它良好的气候,基督教的信仰,防御工事的稳固。”

该阶段的伦敦是英格兰的货物集散地,处于波罗的海、北海和地中海贸易的末端,它的郊区沿泰晤士河向威斯敏斯特不断扩大,众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聚集于此,

12 至 13 世纪,英国仍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封建社会,从事工商业贸易的人数 还是比较少,但伦敦却是此时英国进行国内贸易和海外贸易集中的城镇,其商品经济在整个英国最为活跃。

“从 1317 年起,北德商人在伦敦获得了缴纳与当地商人相等的关税权利。”汉萨商人遍布北海沿岸地区,英国自然不会被他们孤立于整个贸易网络之外。伦敦作为国内和海外贸易的重镇,其经济地位不断得到提升。

根据一份关于英国税收和伦敦税收的数据显示:“1203 至 1206 年,伦敦的税收收入占当时王室总收入的 17%,而 1307 至 1326 年,已达到 41.6%,这一结果显示 13 世纪,伦敦在英国的经济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13 世纪伦敦的人口只占全英人口的 2%左右。”

特许状的保障

中世纪英国行会基本上兴起于封建主的领地上,伦敦手工业行会也不例外。“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各级教俗封建主在自己的领地内俨然如一个个大小国君,几乎集各种地方权力于一身,因此凡事皆需领主首肯方可行。”

出于自身的需求不同,封建主的具体参与程度也就各不相同。封建主参与手段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颁发特许状。伦敦手工业行会的兴起得益于封建领主赐予城市的各种特权,“英王封赐给城市的自由特权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允许城市市民建立行会以垄断城市之工商业活动”。

从《末日审判书》提供的资料看,伦敦、牛津、林肯等城市早已建立自己的行会组织。早在亨利一世执政期间,手工业行会就已经在伦敦城市的纺织业中出现。“最先证明这些行会存在的是现存最早的 1130 年卷筒账册,记录了伦敦、温切斯特、林肯、牛津、亨丁顿、诺丁汉和温切斯特的漂洗匠行会。”

为了让国王或封建主承认这些行会的合法性,它们纷纷向当时的城市封建主或国王缴纳赋税。“伦敦织匠行会是他们当中最重要的行会,1130 年它向王室国库纳税 16 英镑。温切斯特、林肯、牛津的织匠行会和温切斯特的漂洗匠行会向国库缴税 6 英镑。

亨丁顿的织匠行会可能是当中最小的,并且有可能建立的时间相对比较迟,它缴纳了 2 英镑。”赋税的缴纳也给各个行会带来了种种特权,“早在亨利二世统治期间,伦敦织匠行会就已经被授予特许状。该特许状规定除非是本行会成员否则禁止任何人在本城从事与他们相关的行业。”

这项商业垄断权不但在本城市区域内有效,而且还会涉及到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早期的伦敦手工业行会为了保护行会成员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而自发建立,它们的建立也在另一个层面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伦敦手工业行会的影响

手工业行会的进步性

对于中世纪伦敦城市手工业行会来讲,建立在小商品生产上的手工业者的脆弱性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当时手工业者的脆弱性决定了商品生产方式要以家庭式小作坊为主。在手工业行会中具体表现出两个倾向,一是平均主义倾向,二是反对行业竞争的垄断倾向。

这两大行会章程倾向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小生产者的基本生活和生产条件。手工业行会正是着眼于现实条件,制定出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从而使得行会成员能够生存下去,也使得小商品生产得以继续。

由于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状况,手工业行会的建立保护了工商业者的切身利益,促进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中世纪伦敦城市的工商业活动与其他英国城市基本相似,都是一种小商品生产。

手工业生产规模的狭小、市场的有限以及生产方式的稳定,加之自然经济的重重包围,这样的客观现实状况决定了工商业者的脆弱性,商品经济的稳定发展迫切需要相应的经济组织来维护工商业者的切身利益,并为其提供比较稳定的生存环境。

手工业行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商品经济的客观需要并应运而生。“城市工商业经济也只有在行会所提供的相对安全稳定的环境中,其经济活动才能顺利展开并逐步走上繁荣发展的道路。”

促进工商业的繁荣

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商品生产和商品贸易的过程显得更加复杂。城市手工业部门的日趋增多,以纺织业为典型代表的手工业规模也随之扩大。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伦敦手工业行会颁布了大量的章程条款,以管理城市工商业活动。

伦敦手工业行会的进步性,不但通过经济职能体现出来,而且还可以通过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等方面体现出来。

就社会职能而言,行会的救济措施对行会成员遭遇不幸而进行资助。在社会保障不完善的中世纪伦敦,行会的救济措施为贫困者提供了资助,保障了贫困行会成员的最低生活水平等,甚至为他们的再就业提供了可能性。

通常情况下,每周几便士的资助完全可以帮助被救济者摆脱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手工业行会的社会救济措施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手工业行会作为一个社会性的组织,它拥有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即前文论述的包括师傅、帮工以及学徒的行会学徒制。

在行会学徒制体系下,行会师傅对学徒和帮工进行技能培训和道德教育,促进生产技术的革新和传播。手工工匠掌握丰富的技艺以及对技术的推广,促进了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在中世纪伦敦城市中,手工业行会的进步意义主要是通过保护小生产者利益和各种行会措施体现出来的。手工业行会作为中世纪伦敦城市的主要经济社会组织之一,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密切相伴,并逐渐成为城市商品经济的主要参与者。

由于其适应了当时的客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而具有保护小生产者的进步作用。手工业行会的对内和对外措施满足了并服务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适应了伦敦城市市场的发展规模,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从而推动了伦敦城市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中世纪伦敦城市在手工业行会控制的数百年里,城市工商业经济取得了巨大进步,繁荣程度超过以前任何时代。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