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在2001年的时候,希腊曾对中国鼎力相助,在瓦良格号的回国的漫漫旅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锈迹斑斑的瓦良格号】

中国十分感谢希腊人民的帮助,在8年之后,希腊因为世界经济问题陷入债务危机,中国慷慨出手,救希腊于水火之中。

希腊帮助中国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要大力建设海军,而在相关领域航母是难以避开的“高山”。

但以当时中国的工业力量来说,想要独立建造一艘航母是很困难的事情,于是我们便提出了对外购买航母的想法。

在此期间,中国对外购买了多艘航母,但运回国内之后发现,整体情况已经不再能够符合解放军海军建设的需要。

就在我们一筹莫展之际,乌克兰出售瓦良格号的消息传出,又给了我们希望。

经过多方协调,最终创律集团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拍卖下了这艘航母。

虽说瓦良格号名义上是一艘航母,但它的建造工作并未完成,还有大约32%的工作有待进行。

并且,在背后“某些大国的提醒下”,乌克兰对瓦良格号进行了进一步的拆解工作,当交付到中国手上的时候,基本上就剩下一具空壳了。

即使如此,我们还是硬着头皮将瓦良格号买了下来,并开始了漫长的回国道路。

按照原本的计划,瓦良格号从土耳其海峡经过进入到地中海,再从红海进入印度洋,然后从马六甲海峡回到中国港口。

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得如此顺利,当拖船拖着瓦良格号来到“第一关”——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时候,就遇到了难题。

土耳其对于瓦良格号的通行表现出了强硬的态度,他们声称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绝对不会让瓦良格号通过。

【被迫改航道】

其实,这件事情的背后,和一些别有用心的大国脱不了干系。

于是瓦良格号又退了回去,后续经过了多次尝试,仍旧没有结果,这艘属于中国的航母被迫回到黑海搁置。

中国和土耳其政府开展了多次谈判,在过程当中希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希腊政府极力协调中土关系,并劝说土耳其让瓦良格号通行。

终于,在中国和希腊不懈的努力下,土耳其政府这才松口,瓦良格号得以成功穿越海峡。

在此期间,希腊的船只一直护送着瓦良格号的离开,但天有不测风云,在下一个海域遭遇了极大的风暴。

希腊成功帮助中国化解了这次危机,但他们也付出了代价,对于这份恩情,中国自然是记在心里。

希腊债务危机

2009年,希腊政府公布了财政赤字,随后世界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相继调低了希腊的信用评级,直接性地引发了希腊的债务危机。

这一切根源还要从2001年,希腊进入欧元区说起,当时的欧元区对于成员国的标准十分严格,财政赤字率不能超过GDP的3%,负债率不能超过GDP的60%。

在如此严苛的规定下,对于希腊的发展自然不是什么好事情,要知道欧盟的很多成员国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他们需要做的是稳定经济情况。

但希腊是需要大量财政去发展国家的,这些钱从哪里来呢?一部分是欧盟国家的援助,另一部分自然需要一定的潜在财政赤字。

进入欧元区之后,确实稳定了希腊的经济情况,欧盟对于该国的援助也在增加,但是希腊政府却看不到“未来”。

这个时候,美国便提出了“金融创新”的做法,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系列货币手段,帮助希腊掩饰了一笔高达10亿欧元的公共债务,使得希腊财政在明面上符合欧元区成员国的标准。

具体的做法比较复杂,就不过多介绍了,直接说影响和结果吧,由于希腊官方大力发行国债,但后期因为汇率波动的问题,留下了祸根。

再加上希腊政府的多种不当操作,使得潜在财政赤字率节节攀升。

事实上在2004年,希腊对自己的财政预算进行评估的时候就发现,赤字率已经超过了GDP的5.3%。

按照原本的计划,希腊政府至少可以维持现状数十年以上的时间,但是后来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冲击。

【债务危机后民众扎堆取养老金】

希腊经济本就脆弱不堪,此次冲击直接“釜底抽薪”,将希腊的经济问题暴露得一览无余,然后就是信用评级的降低。

中国的帮助

在2006年的时候,中希就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的合作逐渐深入,每年到希腊旅游的中国人数量都在增长,双方合作前景一片大好。

当希腊爆发危机之后,欧元区的成员国也受到了一定影响,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这边也自顾不暇,几乎无法提供任何帮助,希腊陷入绝境。

远在亚洲的中国在危急时刻慷慨出手,一方面加大对希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让希腊国内的部分经济能够流动起来,同时也增加了就业岗位稳定群众情绪。

另一方面,中国暗中帮助希腊稳定本土资产,减少外流情况

因为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希腊已经很难救回来了,那些西方国家可能掂量着一不做二不休将希腊资产瓜分,以此来应对金融危机。

另外,中国从多个方面下手帮助希腊,终于成功渡过了这次难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