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在这一段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涌现出无数优秀画家,他们为中国画的发展不断做着创新努力,探索出丰富多彩且独具民族特色的绘画形式和手法,形成了风格鲜明的中国传统绘画,其中“没骨法”作为传统绘画技法的一种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

中国画的灵魂在于画的线条,传统在于以线造型,但现如今的“没骨法”将突破传统的绘画形式。

“没骨法”现在多用于花鸟、山水画,对人物画运用较少,而宋代画家梁楷是把“没骨画”运用在中国人物话的首推画家。

没骨法人物画创作实践——《芳华》系列

美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从审美认识到审美表现的审美创作活动,通俗的的说就是美术创作主体将选择的审美物象——“眼中之竹”经过艺术构思——“心中之竹”运用一定的材料媒介、技法和艺术语言使审美意象物化为美术作品——“手中之竹”的一系列活动及过程。本文中的没骨人物画《芳华》系列创作即是这一 过程的实践。

创作题材的选择

1、艺术源于生活体验

好的作品取决于好的素材,绘画要表现的题材和内容是美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作主体审美认识物化为可视的艺术作品的来源。一般来说,艺术创作的源泉往往来源于生活,自然万物能引起人的美感,人的审美意识也会反作用于自然物,从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便是艺术创造的前奏。

比如没骨人物画家晁海笔下的牛、农民、黄土高原等都是其生活美的写照。本文中没骨人物画《芳华》系列的题材也来源于笔者的生活,由于自身的成长经历,我身边多是女性群体,对她们的生活感同身受。从学习人物画开始,我就对校园中的女孩进行细致观察和了解,平时的人物画习作也多以女性题材为主,所以创作实践中选择以身边的女孩作为创作题材。

2、校园情结

中国人物画的题材随时代的发展日益多样,基于当下社会生活环境,各种都市题材、留守儿童题材、农民工题材等都开始登上中国人物画的舞台,校园题材作也不例外。

一段求学经历即将面临结束,我希望将自己在校园中的生活体验,和对“没骨法”人物画的学习探究结合起来,通过“没骨法”的绘画方式展现当代校园女生的生活和对未来的思考,以此记录她们曾在校园中美好的青春岁月和芬芳年华。

画面布局的尝试

1、构图形式

古人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大都画者,以布置气象为第一”6 ,不管是绘画还是写文章都要有章法、布局。

所谓的章法、布局在绘画中就是我们常说的构图,也是指画家的艺术构思在画面中的组织安排,包括画面分割、设计等多种因素的处理。

在《芳华·游园》系列创作实践,笔者首先考虑的是以条屏人物组画的形式来表现不同类型的女孩形象,这就需要考虑不同角度、不同造型的物象安排。

2、叙事性表现

《芳华.游园》系列以二联画的形式描绘了女孩们结伴在校园游玩的场景,以盛开的荷花中若隐若现的桥栏杆斜向上延伸,女孩回身侧望,似乎准备招呼身后的友人,第二幅将两位女孩安排在画面中间,一位侧身向远方走去,同伴则被密不透风的荷叶中盛放的荷花吸引,画面同样用桥的栏杆连接起来,这两幅画中的栏杆看似随意,实则起到连接画面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画面的层次与空间感,将观者的视线引向远方。

《芳华.思》系列的创作中选取了当代校园女生对未来生活思考的片段,分别采取了单人独坐和两人相对组合的形式来表现她们对于未来各有想法也会彼此交流,背景中屏风象征校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表现了她们虽然身在校园,也同时处于社会之中。

画中人物的服饰凸显出的少女化也和人物若有所思的表情形成反差,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片静谧的的氛围。整个《芳华系列》笔者都采用了叙事性的方式呈现画面内容,既反映了当代校园女生外在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也反映了对内在自身的思考感悟。其中开放式构图也能使读者产生身临其中其中之感。

3、绘画材料的选定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合适的绘画材料是一副作品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绘画材料的不同往往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例如田黎明和潘缨的作品都是以色彩主,却因着不同的作画媒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画面。

创作实践之前选择熟宣纸、生宣纸和皮纸等不同材质的纸进行实验,如图分别利用生宣纸和皮纸进行了笔墨实验,皮纸吸水性稍弱,墨色渲染时衔接自然,变化柔和。

没骨技法的运用

1、“撞水”与“积色”的结合

中国画作为一门视觉造型艺术,技法是必不可少的构成因素。中国画技法可以理解为用笔和用墨,其中用墨的方法里也包含了色彩的技法。

比如清代晚期画家居氏兄弟在继承前人用色手法的基础上开创了“撞水、撞粉法”。撞水是指在画画时,趁画面颜色还湿的时候,用笔蘸水注入,让颜色沉积在边上,使注过水的地方颜色变淡。

而撞粉法是在涂的底色还没有干的时候加粉,让粉浮在颜色上面,色和粉交融后画面能保持一种鲜亮润泽之感。自古以来这种绘画技法多被运用于没骨花鸟画的绘画中,但是在当代没骨画家潘缨的中国人物画创作中又焕发出新的风貌。

《芳华.思》中对潘缨没骨人物画进行了借鉴,以“撞水撞色”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撞水撞粉法”作为一种绘画技法,具有独特的制作性和偶然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在创作中有更多的可能性且不用受到线条的困扰,在材料的选择方面与工笔和写意相比也有更大的自由度。

2、“没骨线”式形体的塑造

线条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灵魂,线的发展史就是中国画的发展史。实际上,“书画同源”的传统由来已久,唐代张彦远的《叙画之源流》中就有了“书画同体的”说法,因毛笔作为书法和绘画共同使用的工具,用笔用墨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从“书”到“画”,线条是必不可少的基石。

以线造型是中国绘画的传统特征,然这种传统在当代没骨人物画中又有了新的面貌,我们都知道,在传统没骨画的概念中,线是被隐去的,但是在当代没骨人物画家周京新的笔下线条不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人物造型的一部分,融入到整个画面中,线即是墨,墨也是线的延伸,线与墨相互依存又各有体现,循环往复,连绵不绝,塑造出丰满的艺术形象。

根据宣纸的特性,墨与水在生宣纸上相互融合留下清晰的笔痕墨迹,一笔下去,墨既是线,线条循环往复连成“面形”,富有动感的“线面”使人物的衣裙有轻盈飘逸之感。背景中大片的荷花、荷叶运用浓淡相宜的墨色线条塑造,墨色的深浅变化不仅表现出荷花、叶的明暗向背,也丰富了画面层次。

人物面部和皮肤未做过多处理,只简单画了结构,由于少女皮肤光滑柔嫩,太多线条无法达

到笔者想要的美感,想到田黎明没骨人物画中朦胧柔美的感觉与笔者的追求契合,于是在绘画时,借鉴了田黎明的绘画手法,先将人物的脸部用清水喷湿,待纸半干时再用笔蘸淡墨慢慢渲染结构和五官,多次渲染之后,人物脸部不仅有了立体感,且水墨朦胧的感觉凸显出少女皮肤的娇嫩。

正因为人物脸部和四肢的“疏”和背景中荷叶线条的“密”相辅相成形成了一种轻快的节奏感,加强了画面整体黑白灰关系。

当代没骨画家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了个人时代体验和生活感受,大胆尝试、探索出更多各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他们个人的成就造就了时代的更迭,也造就了没骨人物画和中国人物画的新发展。

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中西文化交融已是主流,如何在保持中国人物画本土特色的基础上,吸收时代潮流元素,借鉴西方艺术语言,实现中国没骨人物画的进一步发展是我辈学者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在《芳华》系列没骨人物画创作实践中,不仅对“没骨法”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更体会到生活感悟和情感体验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作为年轻的学者,没骨人物画的道路依然漫长,把握时代的节奏,不断提升自身修为,保持融会贯通的绘画思想和与时俱进的审美观将是接下来不断努力的方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