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少人的童年记忆里,都有这样的一幕,电视机里几乎哪个电视台都轮番播出着《一双绣花鞋》,剧中诡异的气氛让多少人至今想起来都毛骨悚然。 电视剧《一双绣花鞋》是根据同名手抄本小说改编而来,这部小说最初只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出现,而且被列为是禁书,但是凭借着惊悚又引人入胜的剧情,也红极一时。 《一双绣花鞋》的故事就是从一双会动的绣花鞋开始的,故事情节虽然是虚构的,是具有艺术性的,但是其发生的历史背景是真实的。
《一双绣花鞋》的作者晚年坚信:当年,我真的看见绣花鞋自己动了。无论如何,很多八零后九零后都觉得,这是儿时记忆里最恐怖的一部电视剧。或许许多人都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能写出这样惊悚的作品,作者自己说是亲身经历,难道真的是这样吗?《一双绣花鞋》的作者 《一双绣花鞋》的小说原著应该算是惊悚反特类小说,它带有着明显的时代的烙印。小说的情节引人入胜,既恐怖惊悚又性感奇妙。 当然了,这主要还是一部以反特为核心内容的小说,那些惊险的情节还是服务于反特的主旨。虽然在当时《一双绣花鞋》被列为了禁书,但是它日后能够被搬上大荧幕,就证明了小说的主旋律还是值得读者和观众深思的。
《一双绣花鞋》的作者叫作况浩文,他并不是一个职业写作者,他当时是一个从警校毕业不久的公安民警。但是况浩文平时闲暇之余就爱写点东西。而《一双绣花鞋》也并不是一本胡编乱造的小说,书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来自于作者况浩文的亲身经历。在1951年的重庆,发生了著名的3.13大搜捕行动。 重庆与其他的地方不同,它当时在全国是国民党残余的特务人数最多的地区,所以重庆地区的反特活动十分重要。况浩文作为参与了3.13搜捕行动的公安民警,也是掌握了一手素材。
况浩文以《一双绣花鞋》为书名,创作了这部火了四十多年的小说。从此以后,“绣花鞋”就成了一个瘆人的词汇。看过这部小说的人,一提起绣花鞋就会浑身起鸡皮疙瘩。《一双绣花鞋》最早被传播,就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如果况浩文写的仅仅是一个恐怖故事那么简单,它就不会被流传至今。中国的文学圈哪里会缺恐怖故事。 况浩文,1930年生出生于重庆,他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从1956年起他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素材多是来自于他作为公安民警的工作经历。
在《一双绣花鞋》小说的开篇里,就出现了“绣花鞋”这一线索,它主要还是为了引出下文中公安人员追捕国民党特务的故事。小说在1961年正式完稿,字数有六万字。最初小说在重庆地区火起来,但是作者况浩文却受到了批判。 《一双绣花鞋》的创作背景 由于《一双绣花鞋》中一些情节的设置,不符合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国民党特务和与地下党员之间朦胧的情感,因此在那个敏感的时期,作者况浩文也受到了批斗并被要求改造。
但是即便小说只能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下去,它也依旧是火遍了全中国。当时东北地区和云南的很多知青,都对《一双绣花鞋》爱不释手。即便是剧情恐怖惊悚,但是依旧让人欲罢不能。1975年《一双绣花鞋》正式火爆了全国,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它彻底地被禁了。到了1979年,小说又得到了解封,得以在文学杂志《红岩》上发表,作者况浩文的境况也好了起来。 八十年代的时候,《一双绣花鞋》被改编成了连环画和电影,2002年由它改编的电视剧也问世了。可以说这部小说的热度,从完稿至今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依旧经久不衰。
那么话说回来,《一双绣花鞋》当时的创作背景,正好是建国初期重庆反特斗争最激烈的时候。小说以“绣花鞋”这个意象为线索,引出了国民党特务的巨大阴谋。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是真实存在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重庆,国民党特务的破坏活动很是猖獗,他们以各种形式伪装自己,用阴谋诡计,对重庆的重要机构进行破坏。 当时反特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作者况浩文作为一名公安民警,正好参与到了反特活动中。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些抓捕特务的场面,成为了他日后创作的灵感源泉。
在建国初期的重庆,蒋介石虽然败走台湾,但是国民党遗留下来特务数量巨大,他们有组织,有体系,有规划,完成国民党下达的破坏任务。所以当时重庆地区的反特活动是紧张而严峻的,国民党特务的阴谋诡计也最为猖獗,只有你想象不到的,没有它们伪装不成的。 从《一双绣花鞋》的故事背后,也看出了当时重庆反特斗争的激烈,情节虽然恐怖,但是也侧面反映出了地下党人和国民党特务之间斗智斗勇的紧张局势。
正是众多地下党人的努力付出,才让国民党对重庆的破坏计划没有得逞。当时重庆的公安机关,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肃清敌特。作者坚信绣花鞋动了 许多读者都会好奇,作者是如何能写出小说中那些惊悚的场景呢,他是如何想到了用“绣花鞋”这个意象作为故事的开头。 这都要从作者况浩文参加的那次全城大搜捕行动说起。他说看见绣花鞋动了,就是在抓捕一贯道的时候。一贯道说是能够为人占卜,但其实就是一种封建迷信的东西。
一贯道的标配就是两个“仙童”,也就是所谓能够请仙附体的小孩子,然后点化师的任务就是向顾客翻译出来“仙童”的仙语。在那次大搜捕行动中,况浩文和几个民警就是负责抓捕一贯道的点化师。其实一贯道就是国民党特务的藏身之处,这里被包装成玄乎其玄的样子,目的就是为了掩人耳目。 有时候国民党特务甚至还会绑架幼童,来充当“仙童”。在这次抓捕中,况浩文在一面镜子底下看见了一双蓝底白花的绣花鞋,他下意识觉得镜子后面肯定是藏着人的。
但是当他绕到镜子后面,却发现根本就没有人。这时惊奇又恐怖的一幕发生了,况浩文看见那双绣花鞋自己动了,但是根本就没有人在那里。慌乱之中的况浩文踢倒了镜子,但是除了那双绣花鞋以外,什么都没有。况浩文跟同行的民警说了,自己看见绣花鞋动了,民警们都说是他自己吓自己,出现了错觉。 这恐怖的一幕一直在况浩文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没过多久以后,他就着手创作了小说《一双绣花鞋》。正是因为他亲眼所见,所以他才会以绣花鞋的意象作为小说的开头。 在况浩文的晚年,他还是一直坚信,当时的确是看见绣花鞋自己动了。
小结:对于每一个创作者来说,现实中的素材都是至关重要的,即便想象力再丰富,也不可能闭门造车。《一双绣花鞋》的作者况浩文,正是亲身经历了建国初期重庆的反特活动,才有机会掌握了小说创作的素材。
在况浩文的晚年,他还坚信自己当年真的看见绣花鞋动了。当然了,那双绣花鞋究竟是动没动,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是无论如何,《一双绣花鞋》是一部很成功的通俗小说。
《一双绣花鞋》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迄今为止,这部小说都很难被超越,时代又赋予了它新的面貌。但是现在的零零后们,或许很少有人知道这部小说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