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加步枪”,是对红军和抗战时期我军部队的形象描述。不过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落后的装备及后勤情况已经有了明显改善,尽管华北、西北等区域的我军部队仍旧比较困难,但其他地区一些部队武器水平达却到了“精良”的程度,在局部区域装备完全不逊色于对手国民党军。解放战争中我军武器装备最好的王牌部队是哪2支呢?巅峰时期两支部队共拥有各型火炮超过1万门,武器精良程度超过国民党中央军。我们来了解一下。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自然没有什么费用去购买先进武器,来武装出强大火力。两支王牌部队的组建方式,都有自己的特色。一支是隶属华东野战军(三野)的“特种兵纵队”。当年的特种兵并非如今的概念,解放战争时火炮、坦克是宝贝,只要有别于一般步兵的专业性兵种,大致都可以算作“特种兵”。而华东野战军在1947年,专门组建了自己的特种兵纵队,后来发展成非常强大的火力供给力量。上世纪四十年代,火炮为王,尤其是中国内战双方武器水平都不发达,火炮多是重要的资本。特纵的建立颇具戏剧性,最初依靠的是47年初的鲁南战役巨大缴获。单靠一次成功战役缴获,就能建立起一个强大兵种,可以说这是华野的独创。

47年鲁南战役华野缴获了国民党军近50门七五毫米以上的大口径火炮。小炮则达到200余门,此外还有20多辆坦克及超过四百门汽车,炮兵及弹药无数。这相当于直接把敌人的快速纵队(相当于特种兵)搬了家,组建起自己的炮兵及装甲部队。对于这样大规模的缴获,把武器和炮兵分散编入各纵队已经不合适,干脆趁机建立起野战军直属的火力支援部队,即“特种兵纵队”。49年初期华野特纵超过2万人,各型火炮3500门以上。特纵在淮海战役攻坚(双堆集、陈官庄),渡江战役火力支援(甚至曾炮轰过长江中的紫石英号等四艘英舰)中发挥巨大作用,论价值的话,仅次于东北野战军的炮兵纵队。

而东野(四野)的“炮纵”,则是公认的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第一火力输出单位。跟华野建立炮兵的方式不同,东野炮纵的武器来源更广阔,也更稳定。45年我军深入东北后,就广泛搜罗和接收日本占领满洲时期的重炮及兵工厂、弹药库,苏联红军在46年之后也提供了便利,东野的重型武器多为日械。由于东北国民党军105和155毫米美式榴弹炮较多,几年来的作战缴获也大大补充了东野炮纵实力。在48年辽沈战役总攻锦州时,炮兵纵队祭出了“千炮齐轰”的法宝,是我军首次在攻坚战中使用上千门炮的战例,威慑敌胆,大大加速了战役进程;而华北天津一战,炮纵更是创纪录地一次性投入1700多门火炮,配合步兵仅用一天时间就攻下坚固的天津城,堪称一个奇迹。巅峰时期的东野炮纵,火炮数量超过9000门,拥兵5万余人,是当时国内最强大的火力输出部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