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理宗赵昀是南宋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共计四十一年,在两宋历史上,也只少于北宋时期宋仁宗的四十二年。

虽然他在后世的名声不怎么好,但当了这么长时间皇帝,总归还是做了些大事的,其中最值得书写的大事有两件。

第一件是制定了“联蒙灭金”的战略,公元1234年,宋军联合蒙古灭掉金国。


且在当年,即南宋彻底放弃开封105年后(公元1129年,杜充率宋军退出开封),由宋臣全子才率领的宋军,还曾短暂进入过这座南宋一直念念不忘的国都。

虽然后来被蒙古军队赶了出来,但能大张旗鼓的在巩县拜祭和修复宋朝皇陵,又在灭金后用金哀宗的人头祭奠徽、钦二帝,这已经是南宋历代皇帝想做而没有做成的政绩了。

遗憾的是,宋军进入开封让蒙古人找到了借口,第二年,宋、蒙即全面开战。

不过,此后的30年间,直到宋理宗去世,南宋虽然在蒙古军队的攻击下狼狈不堪,但却死死守住了核心防线。

对于那个时代灭国无数的蒙古军队来说,用了30年还没能搞定南宋,已经很打脸了,宋理宗在位时,能抗住蒙古军队疯狂的进攻,并非是一无是处。

宋理宗在位时期办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全面承认和恢复理学的地位,并将其定为官学。

这个举措意义更深远,直接影响到了后来明、清两朝的官方思想学说,宋理宗死后,庙号也因此被定为“理”,而宋理宗扶持理学的原因是,他得位不正。

在宋理宗之前的宋宁宗朝,理学被权臣韩侂胄定为伪学,极尽打压之事。

朱熹、真德秀等理学派大佬全部被贬斥,理学门人几乎全部退出朝堂,朱熹到死也没能看到理学重振之日,直到另一个权臣史弥远在干掉韩侂胄后上台。

史弥远上台后,独掌南宋朝政大权,但他对金国采取了妥协投降的政策,激起了民间的反对浪潮。

为平息舆论,他不得不拉拢在民间和官场声望极高的理学派,恢复他们的地位,为朱熹等人平反,允许理学的传播和教学,而理学派会在政治上支持他。

史弥远在不利的政治局面下和理学派做了政治交换,并不是因为他多么欣赏理学,可宋理宗不同,他是实实在在的看到了理学能给自己的皇位带来的好处。

宋理宗本为平民,是史弥远私自培养,并和宋宁宗的皇后合谋,用假遗诏捧上皇位的,在朝中毫无根基可言。

史弥远在他继位九年后病死,失去了最大也最强势的支持者,宋理宗的皇位不是很稳固,特别是在皇族中,觊觎者不少。

史弥远能把一介平民出身的宋理宗送上皇位,别的朝臣同样也能照猫画虎,一堆皇族都乐意配合,谁不想当皇帝啊?

于是,宋理宗得想办法巩固自己的皇位,他盯上了理学,理学的核心指导思想“存天理、灭人欲”的作用在这个时候就相当管用了。

皇族想取代宋理宗的皇位就是“人欲”,宋理宗就希望理学派能帮助他把这些欲望给压制住。

理学派也非常聪明,明白了宋理宗的需求,双方一拍即合。

宋理宗用皇帝的名义给理学最崇高的地位,理学派开始从思想层面强调君父的概念,着重强调君权神授,任何人不得违背皇帝的意愿,随意颠覆和觊觎皇帝的位置,皇帝就是最大的道德和天理。

理学派的影响力在当时虽然还没有达到明、清两朝时期的地位,但依旧是很大的,这从“罪臣”朱熹病死时,上千理学的学子参加他的葬礼就能看出来。

有了理学派的帮助,宋理宗的皇位基本就稳了,君权既然是神授了,他继位的合理性也就有了。

宋理宗投桃报李之下,将和理学派的这种政治交换进行得相当彻底,景定二年(1261年),他将司马光、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邵雍、张栻、吕祖谦等人安排入祀孔庙,在这些人中,除司马光外,其余的全部是理学派大佬。

在宋理宗的全力支持下,各地的理学书院纷纷开办,朱熹在世时创办的部分书院,如“考亭书院”等,还得到了宋理宗御笔题名,理学的地位被无限拔高。

有了这些铺垫以及官学的定位,理学才能在元朝时的不屑一顾后,于明朝时迅速的重新崛起,继续成为主流思想学说。

宋理宗在位时,因为前有史弥远、后有丁大全、贾似道等权臣和奸臣主政,又因为跟蒙古的战争,使得南宋的形势岌岌可危。

所以,在历史上的评价不怎么好,修史的史官估计对他也很矛盾,历史定位应该是个昏庸之君,可他却偏偏对理学有恩德。

宋朝以后的史官,谁还不是个理学弟子?写史书时,只能在最终的定论中,把责任尽量往史弥远、贾似道等臣子身上推。

而宋理宗对理学的功劳当然不能忘记,于是有了“后世有以理学复古帝王之治者,考论匡直辅翼之功,实自帝始焉”的评论结语,宋理宗的“理”还是当之无愧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