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伴君如伴虎。古代拥有最高权力的是皇上,天子一怒就是要有人流血的。因此有些人在为官之后,特别是受到皇上重用又身居要职的官员活的是小心翼翼,生怕哪一天灾祸就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不过,能坐到高位的官员一般都是心思玲珑剔透的,他们善于揣度皇帝的心思,知道怎么样顺着皇上才不会引起皇帝的猜忌,从而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官位。张廷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是一个历经三朝的老人,陪伴了三个皇帝都没有犯过什么错,但是在晚年的时候却是接连犯错,还不断的向乾隆讨要封赏,最后将乾隆给激怒,将他的官爵给削了。不过在之后看张廷玉的行为,才发现不愧是历经三朝的人,手段还是高明一些。
张廷玉家世代为官,而且都颇受皇帝的看重。张廷玉在当官的时候,格外的受皇帝的器重,只要是军国大事,都会被皇帝召过来一起商议。他之所以受皇帝器重是有原因的,张廷玉并不是通过自己父亲关系才进入朝廷为官的,他是通过科举考到进士当上的官,在康熙时期的时候,就被康熙予以特殊待遇,多次跟随康熙在蒙古游玩。
在康熙主政的前期,张廷玉多是当一个比较清闲的官,并没有参加朝廷上诸事的讨论,在康熙晚年的时候,开始走上议政的岗位,才上任没有多久,就崭露头角。他升迁的速度很快,除了有他父亲的缘故,还有就是康熙皇帝对他的看重。在雍正皇帝继位之后,因为要培养自己的势力,张廷玉就就成为了他的一个得力人选。张廷玉正值青壮年,精力肯定比一些老臣好,雍正在位期间,工作强度很大,每天能够下发圣旨几十道,这些都是由张廷玉处理的。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在圆明园病逝,皇位悬空,在这紧急关头,张廷玉挺身而出,担当起了拥立嗣君的重任。他和鄂尔泰提议取出当年的立储诏书:“大行皇帝因传位大事亲书密旨,曾示我二人,外此无有知者。此旨收藏宫中,应急请出以正大统。”在张廷玉的帮助下,乾隆最高权力顺利过渡。 张廷玉配享太庙风波 乾隆帝在登基之初,为了酬谢张廷玉的拥立大功,以先帝遗诏的形式把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的成命公诸于世,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荣誉,由于史贻直和张廷玉不合,史贻直就有大臣公然上疏乾隆,张廷玉不配享太庙。
当时的满汉矛盾,再加上清政府内部矛盾重重,互相“攻击”不断,张廷玉年老势衰,在乾隆十四年,张廷玉做了一件极不机智的事情,他居然请求乾隆皇帝重申让他死后配享太庙的成命,《清史列传》记载:“前蒙世宗宪皇帝逾格隆恩,遗命配享太庙,上年有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之谕,恐身后不得蒙荣,外间亦有此议论。免冠叩首,请上一辞以为券。” 张廷玉让乾隆皇帝给他一个承诺,很显然这是对乾隆皇帝的不信任,乾隆皇帝颁布上谕,赐诗以安其心,张廷玉并没有到宫门口谢恩,让他的儿子代表。乾隆皇帝对其不满,让他传旨回奏,张廷玉第二天便到宫门口谢罪。
《清史列传》记载:乾隆切责张廷玉“夫张廷玉之罪,固在不亲自谢恩,而尤在于面请配享。其面请之故,则由于信朕不及,此其所由得罪于天地鬼神也。”乾隆权力欲望极强,对大臣树党一事非常敏感。由于抱定是汪由敦泄密给张廷玉,“是日承旨系傅恒、汪由敦二人,以二人并论,则非汪由敦而谁?” 乾隆根据大臣的意见,颁布了张廷玉没资格配享的上谕:试思太庙配享,皆佐命元勋,张廷玉有何功绩勋猷而与之此肩乎?鄂尔泰尚有经度苗疆成绩,而张廷玉所长不过勤慎自将,传写谕旨。此在朕平心论之,张廷玉实不当配享太庙,其配享实为过分。
通过这件事情,乾隆和张廷玉君臣之间的关系失和。张廷玉遭到严重的打击如惊弓之鸟,乾隆皇帝想除掉以张廷玉为首的汉族势力,乾隆十五年,皇长子定亲王去世,刚举行完初祭,张廷玉就记着离京南归,乾隆便指责张廷玉“试思伊曾侍朕讲读,又曾为定亲王师傅,而乃漠然无情,一至于此,是为尚有人心者乎?” 乾隆十五年(1750年)因为“朱荃匿丧赶考事件”,乾隆皇帝又开始打压张廷玉,“伊乃大学士张廷玉儿女亲家,其敢于如此狼藉婪赃,明系倚侍张廷玉为之庇护。且查朱荃为大逆吕留良、严鸿逵案内之人,侥邀宽典,后复彘缘举荐,本属衣冠败类。大学士张廷玉以两朝元老,严鸿逵之案缮写渝旨,皆出其手,岂不知其人,乃公然与为姻亲,是诚何心?”
一直到乾隆三十六年,除了张廷玉的儿子张若亭从政外,张氏子孙无一人居官。乾隆二十年(1755年)居家六年的张廷玉默默的死去,《清史列传》记载乾隆皇帝上谕:“今张廷玉患病溢逝,要请之惩,虽由自取,皇考之命,朕何忍违。且张廷玉在
皇考时勤慎赞裹,小心书谕,原属旧臣,宜加优恤,应仍谨遵遗诏配享太庙,以彰我国家酬奖勤劳之盛典。”从乾隆的这道谕旨看,他似乎并不情愿让张廷玉获得配享太庙的荣宠,只是怕担了不孝的恶名。然而在张廷玉死后45年,张家后人一度官至太子太保,刑部尚书等职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