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美军击落一架苏联客机,引发两国冲突,苏联做法十分解气。

1953年7月27日,美军的两个双机编队开始例行巡逻,保证空中优势的同时,也存着炫耀武力的意思。

在中苏边境上空,美军战斗机遇到了一架涂有苏联标识的客机,按照正常流程,双方应该井水不犯河水。

可是美军不打一声招呼,直接开火,将这架苏联客机凌空打爆,一头栽到地面,发生剧烈爆炸,散成了零件,飞机上的人员自然全部死亡。

美军如何应对这个突发情况呢?苏联方面又有怎样的回应呢?

1953年7月27日,是朝鲜停战的时间,各方云集板门店,这标志着朝鲜战争这场二战后最大规模的对战最终结束。

然而,这项停战协议并不是立即生效,仍然保留12个小时的延迟,也就是说,到28日24时之前,双方仍然是你死我活的敌人。

而且从政治军事角度来说,尽管停战协议已经签署,但这12个小时对于参战各方来说却是十分关键的。

无论是中国、朝鲜还是美国,都希望在停战生效之前取得更多的战术优势,因此,这段时间里双方继续进行了一系列战斗和军事行动。

志愿军以严密的防守姿态,继续巩固已占领的领土,并且在某些地区展开了进攻行动,试图夺取更多的战略优势。

与此同时,美军则加强了对朝鲜的轰炸行动,试图削弱朝鲜军队的战斗力,朝鲜军队则利用最后的时间补充和调整兵力,为停战后的新形势做好准备。

虽然这12个小时内的战斗与前几年的激烈对抗相比可能相对较少,但双方都意识到在停战正式生效之前仍有机会争取更多的优势。

因此,双方都非常警惕,继续保持高度戒备,并不断进行小规模的军事行动,各种摩擦依然剧烈无比。

美军财大气粗,集结大批火炮展开威慑性炮击,强大的炮火覆盖着整个战区,爆炸声震耳欲聋,烟雾弥漫,火光映红了夜空。

整个战场上弥漫着硝烟与烟尘,炮弹的轰鸣声和爆炸声交织在一起。虽然敌人的炮火威力强大,但我军士兵们不畏困难,奋勇拼搏,毫不退缩,坚守阵地。

在空军方面,美国一次性派出了数百个双机编队,盘桓在中朝边境线附近,同样是一种彰显武力的方式。

当然,这种试探也是有分寸的,美国高层严令不得越线,只能在朝鲜领空范围内执行任务,防止激化矛盾,再起战端。

而美军士兵的散漫是出了名的,很大一部分美军都对这个命令不以为然,但是真的敢触犯的终究是少数。

不幸的是,担任此次飞行任务的美军飞行员中,就有一位这样的存在,他的名字叫做拉尔夫,二战末期才参军入伍,飞行时间并不算长,但是很有天赋。

朝鲜战争爆发后,拉尔夫被部署在前线,积极参与各项空中作战任务,不断磨砺自己的技能和战术。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激烈的空中战斗,面对敌人的威胁,他展现出了超群的飞行技巧和冷静果断的决策能力。

熟悉了战斗之后,拉尔夫几次升空都有斩获,机翼上已经涂了9个标志,只要再加一个,就能达到美军“双料王牌”的要求,获得很多好处。

可是随着停战协议的签署,朝鲜战场硝烟停歇,拉尔夫短时间内很难有机会寻求突破,这让心高气傲的他无法接受。

当最后一次巡逻命令下达的时候,拉尔夫内心就冒出来一个危险的想法,他要找机会干一票,无论如何都要拿到“双料王牌”的荣誉。

即便这样做可能造成的后果是中美两国再次开战,亿万人不得不重新经历炮火,他都不管不顾,一心想当英雄。

拉尔夫做了什么事呢?对国际局势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2

1953年,美军飞行员击落苏联客机,引发美苏争端,苏联的做法让人胆寒。

战斗机怎么会和一架民用客机过不去呢?苏联是怎么反击的?

随着引擎的轰鸣声响起,拉尔夫的战斗机腾空而起,他和其他三架飞机组成两个编队,他们穿过云层,迅速升高,寻找目标。

虽然从一开始拉尔夫就想搞波大的,但是他并不是真的要重新挑起中美的大战,因此在目标选择上要聪明一些。

盘桓了许久之后,拉尔夫在朝鲜上空没有发现任何目标,无奈之下,他只能冒险向中国领空飞去,擦着中美协议的红线疯狂试探。

又过了很长时间,僚机告诉他必须要返航的时候,他依然没有放弃,双眼死死盯着机载雷达,不放过一丝细节。

战友几次催促之后,他几乎要放弃了,准备拉动机翼返航。突然之间,一架苏联客机的信号出现了,明晃晃的十分耀眼。

拉尔夫紧紧抓住控制杆,他的心跳加速,汗水从额头上滚落下来,但他没有丝毫退缩的意思,他知道,这是他追求梦想的时刻,绝对不能放弃。

于是不带丝毫犹豫,他迅速调整了飞行姿态,紧盯着客机的行踪,同时向其他战友呼叫支援,希望能得到帮助。

另一边,苏联客机在平稳地飞行着,乘客们毫不知情地享受着舒适的旅程,等待返回家乡,远离残酷的战场。

这是一架从大连起飞的客机,承载着十多位苏联伤员,同时还有6名机组成员,目的地是海参崴。

尽管客机的雷达上也显示出来了4架美军飞机,但是并没有放在心上,过去美军越线巡逻的事情时有发生,但是并没有什么过激举动,相信这次也一样。

客机飞行员自认为,他们不过是一架平常的客机,而且还涂有苏联国旗,没有什么战斗力,所以这次美军战机肯定也不会有别的举动。

谁也不会想到,这次有一个疯子驾驶着飞机,想用苏联客机来达成荣誉,浑然不顾这样做可能造成的后果。

拉尔夫在暗中观察着一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决定时机已到,招呼队友发动了攻击。

他们操纵着飞机,向着客机而去,得益于战斗机的优越性能,他们迅速接近客机,拉尔夫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机舱窗户内乘客的模糊轮廓。

随着拉尔夫等人的逼近,客机上的机组人员也开始察觉到异常,他们急忙联系苏联空军,请求支援。但是,苏联空军并没有及时回应,这让客机变得更加孤立无援。

另一方面,客机也在不断机动,飞行员使出吃奶的力气,艰难的抬动臃肿的身躯,企图摆脱美军战斗机的跟踪。

然而这些努力注定是徒劳的,拉尔夫灵活地穿梭在空中,利用精确的射击技巧向客机发射导弹。导弹呼啸而过,直奔客机而去。

另外三名美军飞行员同样灵活地操作着战斗机,默默计算着距离和速度,然后一起发射了导弹,封死客机躲避的空间。

客机开始颠簸,乘客们突然间被爆炸声惊醒,恐慌和惊恐充斥着客舱,还有一部分人被导弹击中,直接丧命。

巨大的爆炸声在空中回荡,火焰和烟雾从客机上升起,客机的左翼和尾翼被击中,很快失去了动力,一头向着地面栽去。

随着一声巨响,苏联客机和大地来了一次“亲密接触”,整架飞机直接解体,机上成员无一幸存。

拉尔夫的心中涌起了一股胜利的喜悦,他知道自己的双料王牌拿定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压倒了可能的风险,他一摆机翼,迅速逃离现场。

等他降落以后,美国方面已经知晓了事件的始末,并将他严密看押起来,然后绞尽脑汁的思考应该如何善后。

要知道,当时美苏两国还没有撕破脸皮,朝鲜战争也更多的是中国和美国的交手,苏联在后面提供装备和人员培训,两方没有对上。

按严重的说,拉尔夫的做法就是给了苏联开战的借口,极容易造成三战,这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因此官僚们无比头疼。

美国是如何处理这场意外的呢?苏联方面的回应又是什么呢?

3

1953年,美军击落苏联客机,事后美国拒不承认,苏联的反击大快人心。

美国人为什么要装傻呢?苏联又是如何处理的?

事情发生后,美国高度重视,会议开了一个又一个,终于统一了意见,命令媒体向外放风,给结果定性。

苏联高层也十分恼火,美国人不给面子,直接击落了苏联客机,这是在打他们的脸,如果美国不给一个说法,那他们肯定是要闹上一场的。

然而在美国媒体嘴中,拉尔夫只是无意为止,误击了一架从朝鲜领空起飞的苏联飞机,对此美国高层深表遗憾。

这样的说法当然无法让人信服,明眼人直接能看出错漏百出,随着美国的无理狡辩,苏联方面开始感到愤怒和失望。

苏联人觉得,美国毫不知耻地通过编造谎言来逃避责任,这样的行为是对国际法和道义的严重背叛。

苏联方面决定,必须保持强硬,向美国施加压力,对美国进行报复,逼迫其公开道歉并赔偿损失。

在此期间,他们采取了多项行动,以表达他们的不满和抗议,他们暂停了与美国的部分外交和经济合作,赶走美国商人。

停止向美国出口原油、天然气以及重要的战略物资,同时限制美国企业在苏联市场的运营,对美国实施经济制裁。

同时,苏联国内还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号召人民抵制美国商品,并在媒体上发表了一系列的谴责声明,以引起民众对美国的厌恶和反感。

苏联还采取了军事行动,向美国的盟国派遣了更多的军舰和飞机,在远东地区增加了军事力量的部署,以示对美国的威慑。

这些措施让美国感受到压力,但是仅仅这样就想让他们低头是不可能的,于是双方骂成一片,但是其实都没有实质性举动。

一段时间过去后,美国以为已经事态平息,苏联也就是过过嘴瘾,不敢报复美国,于是依然我行我素,在远东地区派遣飞机渗透。

谁知道苏联并不只是说一说而已,他们是真的存了报复的心,只不过在等待合适的机会,再给美国人一个狠狠的教训。

1953年7月底,苏联发现了一架侵入其领空的飞机,军方一致认为这是报复的好机会,如果不采取行动,将会给美国一个错误的信号,让他们觉得可以随意侵犯苏联领空。

很快,两架米格战斗机起飞,他们追上美军轰炸机,调整好角度之后,直接发动攻击,洒出一片密集的机炮。

美军飞行员的耳机里传来阵阵警报声,他竭力调整飞机的高度和速度,试图摆脱追逐者的目标。

可是仅过去了几秒钟,轰炸机就在哀鸣声中向着海面坠去,机组成员用尽全力跳机,这才幸免于难。

谁知道苏联人还不善罢甘休,派出军舰捕捞这些美军飞行员,然后将他们全部投进监狱,用事实甩了美国一个大嘴巴子。

美国政府对苏联的行为表示极度不满,并向国际社会揭示了对方的报复行动,他们指责苏联违反了国际法,以及对飞行员进行了非法拘留和监禁。

然而,苏联政府却坚称他们的行动是合法的,并且符合国际法规定,随后给出了美军轰炸机侵犯苏联领空的各种证据。

他们声称这是对他们主权和安全的严重威胁,因此他们有权采取必要的防御措施,他们的行动是出于自卫和保护国家利益的合理反应。

这场嘴仗打了很长时间,谁也无法说服对方,美国也见识到了苏联的强硬,内心胆寒,不愿意再追究,反而慢慢淡化这件事的影响。

苏联的报复让美国知难而退,这件事的结果也验证了一句话: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参考:

魏成刚,邵贵宾,黄宝强.浅析朝鲜战争中的美苏空中力量运用[J].军事史,2023(02):67-74.

赵旌宏. 查塔姆研究所朝鲜半岛问题文献研究(1950-2020)[D].吉林大学,2023.DOI:10.27162/d.cnki.gjlin.2023.007161.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