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钟健(1897.6.1—1979.1.15)是中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也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创者,发现了“中华第一龙”——禄丰龙,被誉为“中国恐龙之父”。

杨钟健先生 2017年,古生物学家将一种发现于中国辽宁省的恐龙命名为钟建龙(Zhongjianosaurus),模式种名为杨氏钟建龙(Zhongjianosaurus yangi),这种恐龙的名字正是来自于杨钟健。

钟建龙复原图 钟建龙的化石发现于辽宁省西部的朝阳市,具体地点则位于凌源县四合当地区,其化石保存在一块岩板上,包括了背椎、尾椎以及四肢部分,化石编号为IVPP V 22775,IVPP正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钟建龙的化石

钟建龙与人类的体型对比 来自IVPP的古生物学家徐星等学者对钟建龙进行了研究,发表这是一种体型非常小的恐龙,从脑袋到尾巴的长度只有0.7米,体重约0.3千克,比一只鸡还要小。尽管个头小,但是钟建龙的脑袋却很大,脑袋上还有一对大眼睛,可以观察周围的情况。在大眼睛下面是钟建龙的嘴巴,其嘴中长有两排锋利的小牙齿,表明它是肉食性动物。钟建龙脑袋后面是弯曲的脖子,再往后便是精瘦的身体和细长的尾巴。与身体相比,钟建龙的四肢很长,末端有锋利的爪子,既可以用来捕猎有可以用来爬树。 尽管化石中没有保存羽毛,但是古生物学家认为钟建龙身上是长有羽毛的,而且在四肢上长有长飞羽,可以用来滑翔。关于钟建龙的颜色,古生物学家则认为是偏暗的,但是羽毛表面又有金属光泽,就像喜鹊乌鸦那样子的。 钟建龙的身体特征表明其属于驰龙家族之下的小盗龙亚科,但是由于小盗龙存在着区别,包括有;相对长的钩状突愈合于背肋上,肱骨具有强烈内倾的近端,肱骨三角嵴上有一窗孔,尺骨略长于肱骨,并具有窄跖型的足等等。

钟建龙的化石 长着羽毛的钟建龙生活在距今1.23亿年前的早白垩世时期,其化石的具体产出地层为热河群,义县组,大王庄层(Dawangzhangzi Bed),发现于同一地层的动物还包括有各种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恐龙、翼龙、哺乳类等。在这些动物中,昆虫当然是钟建龙的主食,而它们也可能成为其他食肉动物的食物,比如恐龙和翼龙等,所以钟建龙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树上,躲在高高的树冠中以求自保。

热河生物群你生活着大量的恐龙 钟建龙是目前发现的最小恐龙之一,它是生活在热河生物群中的小精灵。 PS:钟建龙的命名论文于2017年4月发表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名为《辽西下白垩统热河群一新微型驰龙类恐龙和热河生物群驰龙类的生态位分化》。 研究论文:Xu, Xing; Qin, Zi-Chuan (2017). "A new tiny dromaeosaurid dinosaur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Jehol Group of western Liaoning and niche differentiation among the Jehol dromaeosaurids" (PDF). Vertebrata PalAsiatica. In press. 文字编辑:江氏小盗龙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