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记者 李梦瑶 通讯员 王忆桃
若用一个字概括近年来海南的创新速度,恐怕没有什么比“快”更合适。
有多快?海南智慧海事科技有限公司与海南大学三亚研究院共同申请的外观设计专利“船舶操控台”,仅用2个工作日即获得授权,相较一般外观设计专利审查程序所需的6个月至8个月时间,审查周期提速超99%。
服务提速,推动知识产权创造不断攀高。2019年至2023年,我省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44.54%,PCT国际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205.74%,全省商标注册、作品自愿登记、植物新品种授权均呈量质齐升态势。
一项专利的取得,意味着从“0”到“1”的突破。“1”又该如何变成“N”,让“创新花”真正结出“发展果”?以知识产权制度集成创新为引领,近年来,我省持续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正加速“点智成金”。
从“0”到“1”
知识产权创造量质齐升
“请问这里可以申请商标吗?”“当然。”
4月17日上午,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现场,一位来自上海的参展商向“知识产权服务窗口”提交了4份商标注册申请材料,窗口人员当场受理,解决企业需求。
这也是全省首次于展会现场受理商标申请。
“创新主体在哪里集聚,我们便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送到哪里。”省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我省已在11个重点产业园区完成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窗口建设,并实现全省东西南北商标注册窗口便利化布局。更便捷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对于创新主体而言,如同发展“催化剂”。
57天,是舜丰生物科技(海南)有限公司“一种活性提高的Cas蛋白以及应用”发明专利的申请用时,相较平均18.5个月的发明专利审查周期,提速超80%。
为何如此快?这得益于国家级三亚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预审服务。
“收到企业提交的专利申请材料后,我们会在预审环节帮助企业进行专业把关,确保一次提交成功。”该中心预审部负责人胡小龙介绍,预审合格后,申请人再将材料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获得申请号,预审员再次核对后,这份专利申请就会被加上“加快”标志,从而被优先提取审查。
正是一项项靠前服务,换来专利审查步入“快车道”。
截至2023年底,全省拥有专利授权量超过5万件,其中发明专利超过6000件,年均增长44.5%;国际专利申请660件,发展速度在全国领先;全省拥有有效注册商标24万件,与2019年相比增长142%,5年时间翻了一倍多。
“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成型起势,今后会有更大量的货物和服务贸易,会有更大量的创新创造。”在省市场监管局、省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铁刚看来,知识产权工作在自贸港建设中具有基础作用和关键作用。下一步,我省将重点聚焦航天发射、深海研究,南繁种业三大未来产业及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从快查到严罚
对侵权行为坚决说“不”
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往往具有“无形性”,这也导致对其构成侵权的行为具有隐蔽性。存证难、确权难、举证难、监测难、维权难……诸多难题绕不开,如何解?省知识产权局开展“揭榜挂帅”攻关行动,寻得良方:“区块链+公证”。
“区块链+公证”将区块链“技术上防篡改”与公证“法律上可证实”有效融合,通过区块链取证并实时上链,大大提高确权取证的及时性、安全性和可溯性。2023年以来,全省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用“区块链技术+公证”处理知识产权案件230起,办案效能显著。
有新技术,更有新举措:推行“先行禁令”,打造海南自贸港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保护新模式。
“先行禁令”,即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投诉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若符合相应条件,可申请先行发布禁令,第一时间责令涉嫌侵权人停止涉嫌侵权行为。与此同时,申请人需提供适当担保,若经查证侵权行为不成立,禁令解除,并应向被申请人赔偿相应损失。不仅第一时间排除了造成侵权损害进一步扩大的风险,也实现了对经营主体的平等保护。
这一过程中,知识产权部门与市场监管队伍及海关优势互补、协作配合,有效破解查办跨境电商领域知识产权大案要案的难题。
知识产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覆盖领域广、涉及方面多。我省通过整合行政执法、行政裁决、仲裁调解、司法审判、社会监督等资源,强化对侵权假冒行为的追踪溯源和链条式治理,着力搭建起知识产权“严保护、快保护、大保护、同保护”体系。
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全省累计查办商标、专利、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案件2882件,罚没款超1257.7万元。
而一旦产生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侵权主体面临的绝不仅是罚款。
2023年,海南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在开展商标、专利、地理标志等领域“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中,根据知识产权领域市场主体信用A、B、C、D四个等级实施差异化监管,其中D级为必检。目前,我省已将1670个市场主体列入D级,明确不予推荐专利优先审查。而因侵犯知识产权构成犯罪的自然人,还将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依法予以公示并实施联合惩戒。
从“1”到“N”
让“智力成果”落地生金
一个商标“值”多少钱?海南恒昌金银珠宝实业有限公司给出答案:1000万元。
去年底,该公司因增开新店备货急需大量资金,随即以自主商标“美瑞德”作为质押物进行“海知贷”融资,成功申请到1000万元贷款。
融资难的困境迎刃而解,也让该公司财务经理吴乾欣意识到:一个信誉良好的商标,蕴含的市场价值不可估量。
质押融资,只是“知产”变“资产”的方式之一。
坚持“多条腿走路”的海南,引导创新主体通过多种方式将“沉睡”的知识产权激活,正让越来越多“智力成果”落地生金——
能交易。“一种高密封的户外LED显示屏”等10项专利在海南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所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完成转让,成交金额100余万元。自2022年5月18日该交易所上线专利开放许可交易平台以来,开放许可挂牌量已达322项。
可变现。持续探索“知识产权+金融”,推出知识产权金融产品“海知贷”,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并不断优化知识产权保险产品、金融服务和业务模式,知识产权“变现”之门越开越大。
诸多知识产权中,有一种尤为特别:地理标志,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土特产。
“前两年,一斤大坡胡椒最多卖十五六块钱,但如今平均售价达每斤20元,品质好的甚至能卖到25元。”海口立立发胡椒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苏运强说,变化正是发生在合作社于2021年申请使用“大坡胡椒”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之后。
从“身价”一路上扬的大坡胡椒,到年产值近60亿元的三亚芒果,再到入驻全国各地中高端市场的海口火山荔枝……梳理我省特色农产品的“前世今生”会发现,它们的品牌增值与发展进阶之路,均绕不开同一个关键词:地理标志。
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促进增量、盘活存量之余,有力推进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化工作,正持续提升地理标志品牌影响力和产品附加值。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23个地理标志产品,316家专用标志用标主体,年产值超亿元的地理标志产品40个。
当一批批地理标志品牌火出了圈,乡亲们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
“8亩绿橙,年均收入10万元不成问题。”琼中绿橙种植户王朝参说,自2015年种植绿橙以来,他不仅还清了家里的债务,还盖了新房,买了车。而像他这样的农户,在我省越来越多。
(海南日报海口4月25日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