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8年是乾隆十三年,这一年是乾隆登基的第十三年,这一年乾隆时年34岁,他的发妻突然去世,就在这一年,乾隆朝政治风向发生了彻底转变,看上去好像是一个鳏夫因为丧偶而导致的心理失常事件,但这场风暴早晚要来,实际上就是皇帝对官僚集团的不满的一次总爆发。

由于其父雍正在位恰好十三年,因此乾隆登基之初,就对十三这个数字抱有不祥的预期。他后来曾说:“朕御极之初,尝意至十三年时,国家必有拂意之事,非计料所及者。”意思就是乾隆当时有一种预感,觉得这一年必然会有大事发生,实际上果然如此,乾隆十三年,乾隆遇见两件让他极为震怒的事情,一件是历时三年的大小金川战事清军屡屡败北,白白耗费白银两千余万两。另一件就是发妻富察氏孝贤皇后薨世。

皇后的去世对于乾隆帝本人的精神世界的确是一个沉重打击,最初,乾隆先后将富察氏的两个孩子都立为太子,不想都夭折了,现在皇后又薨世,这对乾隆打击实在是太大了,而且乾隆与富察氏的感情很好,皇后的突然去世,在他开挂般的辉煌人生中第一次出现了重大的挫败感。

实际上乾隆早就酝酿着对官僚机构来一次大清洗,尤其是在托孤老臣鄂尔泰去世,张廷玉老迈昏聩之际,乾隆对朝廷的官员已经忍无可忍,此时就已经开始组建属于自己的政治班底,乾隆要让他的朝臣从浑浑噩噩中清醒过来,认清他并非一个软弱可欺之主,而孝贤皇后薨世就是最好的借口。

于是在乾隆借给孝贤皇后葬礼,开始大规模处罚大臣,除了确实有些犯错误的应该处罚的之外,其他大都的吹毛求疵。孝贤皇后去世一个月后,乾隆阅看翰林院所制的皇后册文,发现满文译文中将“皇妣”一词不小心译成了“先太后”,这一小小过失让皇帝勃然大怒,命令把管理翰林院的刑部尚书阿克敦(阿桂他爸)交刑部治罪。

刑部见皇帝盛怒,于是就揣度皇帝心理,重判阿克敦为绞监候(死缓)。即便如此,乾隆还是认为判得还不够重,甚至因此认为刑部官员庇护老领导,借机将刑部所有官员一律罢黜,将阿克敦判为斩监候,秋后处决。消息传出,举朝震惊,在众臣的苦苦哀求之下,阿克敦才留下一命。

紧接着工部就遭殃了,五月间,因乾隆认为皇后的册宝制造得不够精良,“甚属粗陋”,配不上皇后的尊贵,把工部全堂官员问罪。又因为祭礼所用的桌子不够干净,把光禄寺主要官员一律降职。就因为册谥皇后时礼仪出现小小纰漏,礼部尚书也被降级。这已经是乾隆故意找茬了。

按满族旧习,帝后之丧官员们在一百天内不能剃发,但这只是一种不成文的风俗,大清会典中并无记载,满汉官员对此也不是过于讲究,当初雍正皇帝驾崩时,许多官员百日内剃发,乾隆也并没有追究责任。因此,皇后之丧中,许多人也剃了头,乾隆发现之后,认为这一是证明官员们对已故皇后“大不敬”,心中无哀痛之情,二是证明朝廷纲纪不振,百年成法开始被破坏。可一查才发现,剃头的人实在太多,几乎无省不有,有道是法不责众,这才不得不重拿轻放。即便如此,江南河道总督周学健湖广总督塞楞额为此掉了脑袋,湖南巡抚、湖北巡抚因此革职。皇帝如此反复无常,让群臣惊惧不已。

乾隆十三年之前,皇帝对全国的死刑犯一直网开一面,能不处死的,尽量不处死,尽量展现自己宽厚的一面,而在此之后,乾隆一反常态,表现的极为残忍,变得毫不留情面,人犯大批勾决,均即处死。对于贪污官员更是毫不留情,一切务从宽大而一变为生杀予夺,逞情而为。

乾隆借皇后之丧风波中受处分的大量官员,从大学士、总督、尚书、巡抚到基层官员,不下百名。这场风暴实际上也是皇帝对官僚集团压抑多年的不满的一次总爆发。首先就是乾隆四年的“弘皙逆案”。这是所谓“九王夺嫡”结尾,虽然乾隆从宽处理此事,但也让乾隆第一次对于自己施政过于“宽仁”表示了怀疑。再就是张廷玉辞官事件,历经康雍乾三朝,非常受康熙和雍正的信赖,作为汉臣在死后配享太庙,堪称清代绝无仅有,乾隆十三年,张廷玉想要致仕退休,却遭到了乾隆的反对,就此君臣失和。

更为严重的是,雍正年间基本刹住了的贪污之风又开始抬头了。自乾隆六年起,官员贪污开始集中爆发,让乾隆十分震惊。在乾隆“宽大原则”下,社会治安也出现恶化现象。可以说,各种事件的爆发,让乾隆意识到“宽仁”政策的失误,于是逐渐放弃了“宽仁”政策。在政治高端摸爬滚打了几年,乾隆也终于掌握了专制权力运作的真谛:“在专制政治中,皇帝是唯一的“主人”,其他所有臣民都是“奴才”。

乾隆十三年第二件大事就是大小金川战事,此战已经持续了将近三年,该地区的藏区之地的总人口不到10万人,军队不过三千余人,清军却将这场叛乱打成了持久战,耗损了大清两千多万两白银,几万清兵被杀的是尸横遍野。乾隆直接将负责大小金川战役的首席军机大臣纳亲、川陕总督张广泗、前总督庆复全部处决。一下处决了清朝的三位高级官员,在有清一代也是难得一见。

随后在在意识形态领域,乾隆又掀起了文字狱的高潮。官员的懈怠让乾隆意识到加强意识形态控制的迫切性,并以此重拾“抬满抑汉”的老政策:其实在乾隆帝执政前期,他还是比较注重满汉平衡的,中央高官都是汉满基本上还是平衡的。但在乾隆十三年之后,他彻底改变了这一点,所用的封疆大吏中又开始以满人居多。

实际上乾隆初年的宽政,是以康熙朝的宽政为渊源。乾隆帝的父亲雍正帝由于继位合法性不足,所以雍正帝继位后,只得采用激进严酷的执政方式,自然树敌甚多。但雍正帝在世时,这些明里暗里的敌人已经在雍正帝的铁腕天威下吃足了苦、吓破了胆。

在这样的背景下,乾隆帝上台后要做的,就是凭借父亲为自己留下的高度集权局面,放弃高压政策,以柔和手段恢复皇帝与宗室,朝臣,既得利益集团的关系,使新皇帝重新在上层集团之中获得普遍认同。新君乾隆帝宽大为怀,是对这些人施恩,雍正朝余威与乾朝新恩相结合。可惜的是,乾隆的一片苦心并没有获得理解。使得乾隆只能以暴政对抗官僚集团。

从乾隆十三年孝贤皇后薨世到乾隆十六年伪孙嘉淦奏折案,这三年都让乾隆对中国传统的士绅官僚集团十分失望。都促使是乾隆执政风格发生了逆转。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