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每当提到“圆明园”,两个画面就会浮现在我们眼前:

一个是花园林立、琼楼玉宇遍布的盛景;另一个是火焰滔天,将万园之园付之一炬的惨象。

很多人以为,那场大火将圆明园烧了个干净。

其实并非如此,它先后经历了“火木石土四劫”,结果150多年后人们竟还从中找到了5万多件文物

巅峰时期的圆明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它经历了哪些曲折坎坷?

一 、“小紫禁城”与“万园之园”

康熙46年,圆明园初建,彼时它还是四皇子胤禛的“赐园”,构造十分简单。

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在《园景十二咏》中写道,这个园子里有菜圃、鱼池和葡萄园,正儿八经的建筑不多,放到今天就是农家乐。

直到雍正登基,从风水师那里得知“这块也很好,西北高而东南低,和国家版图颇为相似”,雍正才重视起来。

并决心将圆明园扩建为皇家园林,其中核心地带是九个小岛围成的“九州”,算是对“华夏九州”的呼应。

应当有不少人听说过“禹铸九鼎”的故事,雍正建圆明园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受到他的影响,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帝又对园子进行了扩建,最终让圆明园成为“小紫禁城”。

有的人不理解,圆明园再壮丽也不过是个园林罢了,怎能和紫禁城媲美?

这还得从雍正说起,在他住进圆明园后,大臣们以为他是去享乐的,于是相当一段时间没给他上奏折。

结果雍正察觉到了不对,当即下令道:

“此地与宫中无异,凡应办之事照常办理,若有贻误必将治罪!”

乾隆等帝学得有模有样,逐渐把圆明园变成了一个治国场所。

后人翻阅《起居注》发现,上述5位皇帝待在圆明园的时间,甚至比紫禁城还多。

其中最夸张的是道光,一年在那里住300天左右,最后还是在那里去世的。

至于“万园之园”这个称号,在当时是东西方公认的。

很多人都认为圆明园是当时园林艺术的巅峰,英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甚至竞相模仿打造中国园林,法国公园八角亭以及英国伦敦邱园塔,都是这一时期的“遗留”。

圆明园能够取得这样的地位,当然不只是靠“珍宝无尽”,其中景观布局也颇有讲究,数量排前三的景观分别是农业景观、文化景观及宗教建筑。

农业景观好理解,毕竟“重农”算是国本,文化景观也不出奇,乾隆重视文化这是众所皆知的。

唯有宗教建筑有些出人意料,里面各种宗教建筑都有,用乾隆的话来说,“何分西土东天,倩它装点名园”——

不管是东西方哪里的神佛,都想来装点我的园林,保佑我吧!

更有甚者,圆明园里还有“东海三神山”,即蓬莱、方丈之类。

昔日秦始皇求而未得的东西,雍正、乾隆等人将其盖在了自己的园子里,由此也可见他们的肆意洒脱,以及想象力充沛的特点。

圆明园是东方园林的集大成之作,它不仅影响了欧洲的建筑,甚至还促成了欧洲浪漫主义转向,成为欧洲浪漫主义的起源之一,属实令人感慨。

只不过当时谁又能想到,圆明园竟会遭遇“四劫”呢?

二 、圆明园遭四劫

倘若问起圆明园是怎么被毁掉的,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英法联军劫掠后放的那一把火,语文课本上《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曾提到:

“联军闯入圆明园,把能拿走的东西全拿走,拿不走的就毁掉;为了销毁罪证他们还放了一把火,大火整整烧了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其实,这段描述不够准确。

放火烧园根本无法掩饰罪证,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是光天化日下的行为,他们自己也供认不讳,况且放火烧园比单纯的劫掠要严重多了。

一开始焚烧圆明园是英国人单独干的,法国人没参与甚至还劝阻过。

当然他们也不是出于“好心”,而是想把圆明园占下来当以后的领事馆,不得不说这有点异想天开,清政府明确拒绝了法国人的要求。

或许正因如此,英国人放火烧园的时候,法国人才只是象征性拦了一下。

这场火灾导致圆明园大量珍贵文物遗失,不少地方变成一片焦土,不过圆明园还是有不少地方得以保全下来,譬如说前面提到的“东海三神山”。

因为这些建筑建于水中,英国人没船,不便于上岛放火,这才让蓬岛瑶台等景致躲过一劫。

不过“火劫”只是开始,后面还有三劫。

譬如说八国联军入北京时期的“木劫”,直接导致圆明园内大量古树被砍伐,有些人甚至原地将其烧成炭,然后拿出去卖。

在这个过程中不少残余陈设遭到洗劫,甚至有一些建筑物都被拆毁了。

北洋军阀时期,圆明园迎来石劫。

此时的圆明园已经成为一片废墟,不少人觉得与其将那些石料荒置在那里,不如拉出来修园子、陵墓。

典型代表就是军阀王怀庆、张作霖等人,后来民间不少建筑也用了这里的石料。

至此,圆明园内唯一保留下来的,也只剩下山形水系了,奈何当时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它的珍贵。

1917年后不少农民进入圆明园“填湖造地”,又或者是挖山建房、圈土地养牲畜,最终让圆明园彻底呈现出一片破败景象。

不管怎么说,是英法联军当年开的“坏头”。

还有人为英法联军开脱,说他们之所以劫掠、火烧圆明园,是为了给当初被囚禁在圆明园里的英法谈判代表和部分战俘“报仇”,这纯属无稽之谈。

且不说清政府是如何对待谈判代表、战俘的,关押地就不可能在圆明园。

试问英国人会将侵略者关押在白金汉宫,法国人会将侵略者关押在凡尔赛宫吗?

清政府的南北两监,以及各地县狱又不是摆设!

英法联军之所以劫掠,完全是出于贪婪。

至于“放火”则是要进一步打击清政府,让清政府在精神上对外屈服,关于这点英军统帅格兰特承认过。

“我们就是觉得要对清帝进行严厉责罚,才将他那辉煌的避暑行宫,烧成了一片平地……”

三 、考古圆明园,发掘文物

新中国成立后,对圆明园遗址进行了保护,1996年至今更是组织了三次大规模考古。

尽管只挖掘了几万平方米,只占到圆明园陆地面积的2%左右,可还是发掘出了5万多件文物!

这些文物基本是残片,不过仍然有着巨大价值,修复之后即可作为展品展出。

此外,这对于我们研究历史也是极有意义的,譬如说之前挖掘出来的粉彩瓷砖和嘉庆皇帝御题石刻——

粉彩瓷砖花纹精美,其中用的是干沙,无论受热散热都很均匀,推测应是取暖所用。

根据这一点,人们进而推出了这片遗址应当是当年皇帝休息的“暖阁”。

至于嘉庆御题石刻,上面盖有两个印章,一个是“嘉庆御笔之宝”,另一个则是“夙闻诗礼凛心传”,推测应当是嘉庆皇帝在游玩园林时留下的。

除了考古发掘之外,人们也一直在尝试“复原遗迹”。

在现实中还原是比较困难的,毕竟场地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大量文物也遗失了;

相对来说“数字复原遗迹”要简单一些,于是2009年我国启动了数字圆明园项目。

如今,圆明园盛时全景模拟场馆中,已经有了一个“17×13”的沙盘模型。

透过这个模型,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当初的圆明园景观,部分建筑的复原精准率甚至达到了95%,可以说它和“真正的圆明园”已经快完全贴合了。

每当说到此处,就让人忍不住想要痛斥溥仪、王怀庆等人。

溥仪是典型的“崽卖爷田”,在退位之后,为了维持自己的小朝廷,长期依靠变卖圆明园内的遗存度日,

“每次没钱了,就拉一车东西出去,门口还停着两辆空车,因为这一车装得满满的,其实是三车的东西,靠卖这些东西维持表面的‘体面’……”

当然,像王怀庆、曹锟这样手里有兵的军阀,从里面拉东西是不给钱的。

溥仪一开始还控诉一下,后来意识到“形势比人强”便只能悻悻接受了。

根据住在周边的居民反映,民国成立后,几乎每天都有车辆在圆明园内外往返,四季不停。

就这样一连拉了20多年,也难怪昔日的万园之园到最后只剩下一片残壁断垣了。

当时也不是没人站出来呼吁保护文化遗宝,可问题是内有军阀割据,外有强敌窥伺,紧接着就是一连串的战争,保护实在是无从谈起。

时间久了,甚至连住在周边的人也忘记了这里曾有过一个极尽辉煌的“园林之巅”。

20世纪70年代,我国专门成立了“圆明园管理处”,这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保护、挖掘与修复。

四 、重建园林,找回文物

得知圆明园管理处成立,不少有志之士都非常高兴,纷纷为之奔走;

管理处成员们也非常上心,哪怕条件艰苦、需要上山种树,也一直尽职尽责。

按规定,工作人员每人每天要挖18个树坑,可实际上大家平均能挖30个,最多的时候能挖60个。

倒不是说大家“沉迷种树”,实在是不种不行——

改善遗址环境还在其次,要是不早点把地“占上”,搞不好这些地就被拿去种田了。

种完地、初步清理完渣土,侯仁之等人开始忙于另一项工作,即尽可能地从民间收回当初属于圆明园的东西。

譬如说“燕京大学”当初建校的时候,就从圆明园废墟里拉走了石麒麟、华表和石桥等旧物。

已经用上的东西,倒也不好现拆,不过一些不用的东西,索要回来合情合理。

于是侯仁之找到了北大原副总务长王希祜,希望能把闲置在北大里的石屏风和石方塔拿回去,王希祜得知事情始末后也爽快答应了。

就这样一个地方一个地方找,侯仁之等人为圆明园找回了不少残存遗物,各个机构也都很配合。

可是有一些文物流落民间乃至于国外,这就有些不好办了,一是不好找,二是找到了也很难讨要回来。

好在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投身于这项事业。

在这股“寻找圆明园文物”的热潮中,有不少历史爱好者“扫街串巷”,带着一台相机四处探访,最终真的找到了不少东西,譬如说大秤钩胡同里的那条甲鱼。

至于流落海外的那些文物,能商量着拿回来自然最好,实在不行,也只能走拍卖会途径了。

譬如说2009年法国佳士得拍卖行拍卖的鼠首和兔首。

一开始我国就反对拍卖,可是法国拍卖行方面不管。

最终蔡铭超高价吓退所有拍卖者后,以“非法流失文物无法申报入境”为由拒绝付款,最终实现了两尊兽首的流拍。

虽然没能将兽首拿回来,可能让它们流拍也不错,后来佳士得股东之一出于各种原因将兽首买了下来并赠还中国,事情算是迎来了一个好的结果。

当然,也有一些国家主动将文物归还给中国,譬如说瑞士,之前就同意让七根圆明园石柱回到故土。

一方面是瑞典向我国表达了善意,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者长久努力的结果。

这些文物,不仅是瑰宝,更共同铸就了“中华根脉”,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们总是要拿回来的。

参考资料

《七根圆明园石柱万里归家记》 国家文物局

《对圆明园古建筑的再认识》 光明日报

《圆明园曾遭遇四劫:到底流失多少文物》 人民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