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灵帝重用宦官,这件事在后世的史书上,曾经被骂的特别惨。而且,也正是因为他重用宦官,重用十常侍,所以被后世认定为是昏君。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带入汉灵帝的视角,我们就会发现:这其实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从汉灵帝的角度来说,如果重用宦官,他会被后世打上一个‘昏君’的标签。但是如果不用宦官,他大概率连皇位都坐不稳,只能成为士族和外戚手里的一个‘傀儡’!

想要真正说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其实简单来说一下,汉灵帝到底是怎么成为的皇帝。

因为后来诸葛亮的《出师表》太过有名,里面那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大家基本都知道。所以很多人下意识会觉得,汉灵帝是汉桓帝的儿子。

严格来说,这其实是错的。

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是,汉灵帝其实并不是汉桓帝的儿子。

这事其实还得从当年汉桓帝时代的旧事说起。当年汉桓帝在位的时候,曾经换过三位皇后。第一位皇后,是那个大权臣梁冀的妹妹梁女莹。这个梁女莹靠着梁家,做了皇后之后,在宫里也特别嚣张跋扈,而且非常善妒。

所以,她做皇后期间,一直霸占着汉桓帝的后宫。每次汉桓帝宠幸其他妃子,或者和其他妃子有了孩子,她都会下手直接除掉这个妃子,或者打掉这个孩子。

因为这个原因,汉桓帝早年生下的那些皇子,无一例外,全都夭折了。

而后来梁家倒台之后,汉桓帝的第二位皇后邓猛女,同样也是一个非常善妒的角色。史书上虽然没记载,邓猛女对汉桓帝的儿子下手。但同时,史书上也没记载邓猛女做皇后期间,汉灵帝有子嗣出现。

再后来,邓猛女做了几年皇后之后,就被汉桓帝给废了。而邓猛女被废之后,在大臣们的要求之下,汉桓帝又立了自己的第三位皇后,窦妙。但是对于这个窦妙,汉桓帝又很不喜欢,只是在大臣们的逼迫下,不得不立她做皇后。

所以最后,汉桓帝虽然有三位皇后,妃子更是一大堆。但是一直到死,汉桓帝其实都没有留下自己的儿子,只是留下了几个公主。

而这样一来,在汉桓帝去世之后,接下来该立谁做皇帝,这个问题就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在汉桓帝去世之后,汉桓帝的第三位皇后窦妙,直接升格为窦太后。而且同时,窦妙的父亲窦武升任大将军,支持窦家上台的士族领袖陈蕃升任太尉,他们直接掌握了所有大权。所以,选谁做皇帝这个问题,就完全由窦家和陈蕃来决定了。

而最终,为了更方便控制朝政,窦家和陈蕃,就选中了汉桓帝堂兄弟刘苌的儿子,过继到汉桓帝的名下,然后再继承皇位。

而这个被选中的孩子,就是后来的汉灵帝,刘宏。

因为这些历史原因,在汉桓帝去世之前,刘宏其实从来没想过,自己某天会继承皇位。如果追溯血缘关系的话,他得追溯到高祖父那一代才是皇帝。而按照汉朝的推恩令,到了刘宏父亲这一代,就只是一个普通的‘亭侯’。

如果单看爵位的话,刘宏他亲爹,和后来获封‘寿亭侯’的关二爷,其实是一个级别的。

而且,刘宏他爹死得比较早,早早就把这个爵位传给了他。至于刘宏的母亲董氏,也不是出身什么大家族,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史书上甚至连董氏的祖上是谁都没写。

总之,在汉桓帝去世之前,刘宏就是一个早早失去了父亲,没有任何权势的老刘家旁系后裔。

然后某一天,忽然有人来告诉他,说要让他去继承皇位。

这一年,刘宏才刚刚十二岁而已。

接下来,在刘宏完全没有任何权力的状态下,刘宏被接到京城,完成了自己的登基仪式。当然,就算是做了皇帝,他也只是一个傀儡。至于权力,肯定都掌握在那位太后窦妙,以及窦武和陈蕃的手里。

至于刘宏本人,因为他没有任何政治背景,而且他的母亲董氏,也只是出身普通家族,没办法给他提供任何政治资源。

所以,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刘宏这个皇帝,其实没有任何权力。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接下来半年多的故事里面,刘宏虽然是皇帝,但他却只是一个配角。

真正的主角,是太后窦妙,大将军窦武,太尉陈蕃,以及宫里的那些宦官们。

而接下来的剧情,大致是这样的:陈蕃和窦武掌权之后,想要杀光宫里所有的宦官。因为在他们看来,正是这些宦官的存在,之前蛊惑了汉桓帝,阻挡了他们推行自己的施政纲领。所以现在,随着他们大权在握,他们就打算杀掉所有的宦官!

但同时,真想合法的杀掉所有宦官,他们需要得到一个关键人物的支持。

这个人,不是汉灵帝,而是当时的太后窦妙。

作为临朝称制的太后,窦妙此时拥有对国家权力的最高解释权。她说谁是乱臣贼子,谁就得乖乖被扣上这顶帽子。

而对于父亲窦武以及陈蕃提出来的这个建议,窦妙本人,却只愿意接受一半。

一方面,她接受了建议,杀了几个为非作歹的宦官。但另一方面,她又不想杀掉所有宦官。因为窦妙很清楚,一旦把宦官都杀了,她的父亲窦武以及陈蕃,权力就会进一步扩大。到那个时候,就连她这个太后,也成了傀儡了。

因为双方长时间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所以后来,这个消息就渐渐走漏了出去,被宦官们知道了。而宦官们这边,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接下来就开始秘密串联起来。此后不久,他们就打着汉灵帝的名义,调动军队发动了政变。

在这场政变当中,太后窦妙被软禁,大将军窦武被杀,士族领袖陈蕃被杀。等到政变结束之后,宦官集团已经顺利完成了反杀,自己可以独掌大权。

但也就是到了这个时候,新的问题出现。

此时的宦官集团,已经彻底压制了士族和外戚。而刚刚登基不到半年的汉灵帝,此时又是一个小皇帝,身后又没什么政治力量。那么接下来,宦官们到底要不要彻底掌握所有权力,而后架空皇帝呢?

对于这个问题,放在不同的时代,答案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是放到唐朝后期,唐朝的宦官们,大概真的会这么选。因为后来唐朝的宦官,不但敢架空皇帝,甚至还敢直接杀皇帝!

但是放到东汉时期,宦官们真没这个胆子!

原因很简单,因为东汉的宦官,在汉灵帝时代后期之前,始终没有兵权。

对于这件事,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有点离谱:如果宦官没兵权,那他们是怎么发动政变,干掉了当朝大将军和当朝太尉呢?

这其实和东汉的军事体制有关。

简单来说,在东汉末期之前,东汉京城的军队,大致可以分成:虎贲、羽林、城门守卫、北军五大营等几支常设军队。而这几支常设军队,一般都是由外戚和士族的人控制的。

而在发动政变的时候,宦官们是先挟持了汉灵帝,然后以汉灵帝的圣旨和符节,骗了皇宫周围的禁卫军,以及东汉名将张奂。宦官们谎称,窦家要联合陈蕃造反!

再之后,那位大将军窦武,也曾经想过要反抗。他直接逃到了自己麾下的军队,企图靠军队自保。

但结果,因为那个被骗的张奂实在太能打,再加上宦官那边有皇帝的信物。所以最终,窦武这边只抵抗了一上午,就直接崩溃了。

再之后,窦武和陈蕃就被抓了起来,直接被杀了。

从始至终,宦官们其实都是以‘骗’和‘挟持’的方式,才能短暂控制军队。但实际上,如果是正常情况下,宦官们其实根本就指挥不动军队。而且,等到后来事情的真相水落石出之后,很多参与政变的士族,以及那位名将张奂,后来都是终生以参与这场政变为耻的!

这样一来,因为宦官们没有直属军队,他们自然就不可能架空汉灵帝,反倒是必须要还政给汉灵帝!

于是,在那场政变之后,一个很奇葩的情况出现了:所有人都知道,这场政变是宦官们的阴谋,宦官们欺骗的皇帝,骗了所有人。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汉灵帝正式亲政,摆脱了士族和外戚的挟持。

这就是所谓的‘一个错误的开始,导致了一个正确结果的出现’。

后来,汉灵帝自然也想明白了这其中的关键。但同时,为了自身的皇权,他却并不打算追究宦官集团。原因很简单:如果追究宦官集团,对他有什么好处呢?就算给窦家和陈蕃平反,结果反倒是他的权力受损,既然这样,那还不如将错就错呢!

最关键的是,后来汉灵帝逐渐长大之后,他逐渐想明白一件事。在汉灵帝看来,外戚和士族掌权之后,都有架空皇帝的风险。但是相对来说,宦官们不会。因为宦官们的权力基础,就是皇帝。至少在东汉这个时代,他们没法架空皇帝,最多只能依附皇帝做坏事!

既然如此,那他为什么要清算宦官?他反倒应该重用宦官,这样他的皇位才坐的稳!

当然,后来汉灵帝也不是没考虑过宦官们的威胁,他其实也担心,宦官们会逐渐做大,威胁他的地位。于是政变结束之后的几年里,汉灵帝逐渐动手,将带头发动政变的几个宦官清理干净。尤其是那‘贪赃枉法’的坏宦官头目,比如曹节、王甫、侯览等人,后来全被被汉灵帝杀了。

但除了这些宦官头目之外,整个宦官集团,汉灵帝却并没有动。

非但没有去动,后来汉灵帝长大之后,反倒是提拔了更多信任的宦官,并且给了他们更多的权力。比如后来的十常侍,就被汉灵帝给予了极大的权力。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汉灵帝眼里,这样的宦官,实在是太好用了。

相比之下,不管是重用士族还是外戚,都会导致某一方过于势大。而汉灵帝的出身,注定他没有什么可以特别依赖的力量。包括他的那位母亲董氏,后来做了太后之后,基本上也就想着吃喝玩乐,联合宦官们多贪一点钱,根本不懂朝政。

在这种情况下,宦官们自然就成了汉灵帝控制朝堂的时候,最佳的权力工具。

所以,汉灵帝重用宦官,其实并不是他本人被宦官欺骗,误信了宦官。相反,从一开始,汉灵帝其实就知道宦官们是什么样子,他也知道宦官们的那些不法行径。

但结果,为了控制朝政,控制国家,汉灵帝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了。或者说,他没有足够的政治手腕,去弹压那些外戚和士族,所以只能选择最轻松的方法,联合宦官们控制权力。

这样的汉灵帝,为了自己的权力和享受,搞得国家一塌糊涂,他肯定是一个昏君无疑。

但同时,他重用宦官,何尝又不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