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提到华罗庚,大家肯定不陌生。

他是自学成才的数学名人,是只有初中文凭却能进清华大学教书的传奇,同时还是享誉国际的“中国数学之神”。

关于华罗庚的奇闻逸事难以计数,其中颇为有趣的一桩,是他根据新闻破解了苏联军事机密,找到了苏联神秘发射基地的位置,这是怎么做到的?

华罗庚是一个怎样的传奇人物?为何人们会对他推崇备至?

一 、初中文凭的“数学之神”

1910年,华罗庚出生于江苏地区。

他从小就和其他孩子不大一样,别人嬉戏玩耍的时候,他总是沉默寡言地坐在一旁,看起来“呆头呆脑”的。

所以小伙伴们还给他取了个绰号,“罗呆子”。

华罗庚上小学后,表现同样不好,由于各种原因连毕业证都没拿到,只拿到了个结业证,这更让他受到了不少人的嘲笑。

幸而华罗庚并没有气馁,进入初中后他逐渐“开窍”了,尤其是在数学领域展现出了过人天赋。

在上海市珠算比赛中,华罗庚豪取第一名,以他当时的表现,如果能按部就班地上学,大概率能进入顶级学府深造。

然而,命运就是这么爱同人开玩笑,由于家里出不起学费,华罗庚不得不在中学毕业后辍学了。

好不容易有一个留校担任教员的机会,也因为教育局不同意而无奈错过,只能靠给专业数学期刊投稿保留一线希望。

家境贫困,早早辍学,没有工作,还是个从小只能拄着拐杖行走的“跛子”,意志不坚者或许早就自暴自弃了。

可是华罗庚不一样,他坚持研究数学、发表文章,终于让清华数学系主任雄庆来看到了他的天赋与才情。

于是,二十出头的华罗庚成为了助理员。

然后在短短数年时间里升到了讲师,拿到了去剑桥大学深造的资格,距离博士学位只不过咫尺这样而已。

只要华罗庚能取得博士学位,就再没人能拿他的学历说事了,可最终在众人震撼的目光中,华罗庚主动放弃了这个学位,肄业回国了。

之所以放弃博士学位,原因有两个:

一来,华罗庚目标清晰,他是来学知识,而不是拿学位的,放弃这个学位可以上更多的课,他不愿被一个学位桎梏;

二则,当时抗战爆发,国家形势危亡,华罗庚一心回国报效,已不愿再“久居梁园”了。

1937年回国后,华罗庚继续在清华大学任职,后来学校搬迁了他也一路跟着过去。

在这趟颠簸的旅程中,他推出了首部数学著作《堆垒素数论》,宛如在数学界中投放了一颗“核弹”

此后,他又发表了上百篇学术论文,出版了十数本学术专著,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数学流派,取得了辉煌的科研成绩。

就连同为大数学家的陈景润、陆启铿等人,都得尊称他一声“华老师”,中国数学之父一称名副其实。

三十年间,华罗庚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纯粹数学的研究上。

可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突然改变“赛道”,跑去专攻应用数学和推广应用了,这是怎么回事?

是什么驱使他做出了如此大的改变?

二 、从理论研究到推广应用

华罗庚之所以放下了自己热爱的数学理论研究,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身体原因。

我们都知道,纯粹理论数学不好学,学这个不仅要有一颗热爱的心,还得有健康的体魄和灵活的头脑。

而且一旦年纪大了,很多研究可能就被迫止步了,所以韦尔先生才会说:

“数学家的生命,在35岁时就结束了。”

1959年的华罗庚,都快50岁了,在进行理论研究的时候明显感到吃力。

既然如此不如转而研究应用领域,这个领域更注重经验,华罗庚能用更少的时间,给国家带来更多的发展。

第二,社会原因。

当时国家提倡到工农中去、到实践中去,华罗庚也希望自己的研究能给工农业生产带来发展。

所以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努力推行“双法”,即统筹法和优选法,这种理念也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的肯定与支持。

用华罗庚自己的话来说:

“数学方面的研究和教学,不应局限于厚本本,也不是越玄妙越好,它应该契合我们的社会发展制度,回到劳动和工农的道路上来……”

也正是受到了这方面理念的影响,华罗庚第一次改变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等到20世纪80年代,他又迎来了第二次转变,在将数学研究和国家建设联系在一块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了。

如何发挥数学知识的功效,让它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贡献呢?

带着这样的思索,华罗庚写下了《数学方法和国民经济·前言中论》

在自己身体情况已经非常不乐观的情况下,他还是坚持研究,想用数学来解决经济学中的一系列问题。

当然,华罗庚逐渐转向经济学领域,未尝没有摘得诺贝尔奖给国家争光的意思。

我们都知道诺贝尔没设立数学奖项,因此不少数学家为了摘得这个荣誉都转向了数理经济学研究,华罗庚也曾多次和学生们说过这类故事。

倘若华罗庚的身体能够支撑住,他有不小的概率能够完成这项创举,打破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可惜他的身体状况实在太差了,在写我们前面提到的那本著作时,已经两度因心肌梗塞而住院。

有人说,“心梗不过三”,意思是出现这种症状的患者很难挺过三次,没想到竟一语成谶了。

这位醉心于数学、直到最后时刻还想着为国争光的“人民数学家”,在第三次心梗发作后去世了。

三 、人民数学家的传奇往事

“人民数学家”,这个称呼不可谓不厚重,它是品格与能力的双重认可,而华罗庚是完全担得起这个称呼的。

先说品格,乐观、坚韧、勤勉、赤忱,这些闪闪发光的要素,在他身上都能看得见。

而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一颗热爱国家、民族与人民群众的心。

华罗庚左腿的残疾,是伤寒留下的后遗症。

他走路的时候往往左腿要绕一个很大的弧度,右腿才能往前走一点点,看起来有些“滑稽”

可华罗庚并不因此而自卑懊恼,他甚至还能风趣地同别人说:

“我的脚步里有数学的美感,这是圆和切线的运动……”

因为贫穷而辍学的华罗庚,在回忆自己为何走上数学这条道路时,还曾说过一段令人感到心酸的话。

他说学习其他的东西都要四处跑,还要有钱,唯独学习数学不用,只要一支笔、几张纸和一些时间就可以了。

用了不起的头脑取代有缺陷的腿,用怀着希望的心去面对堪称绝望的人生,华罗庚就像是一株坚韧芦苇,随着风雨飘摇却永远不会向它们屈服。

大家都羡慕华罗庚的天赋,殊不知在他看来努力才是成功的要素。

在清华工作的时候,他每天都要学习十几个小时,在发表论文之余,甚至还抽空自学了英、法、日以及德语。

他像被猛兽追着一样,不断向前迈进。

旁人问他为何如此“着急”,他说别人比他接受了更多的教育,要想迎头赶上就得在平日里多下苦功,这就是华罗庚成功的秘诀——

他并没有因为有天赋自满,反而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付出了无数的汗水。

最后就是赤忱与爱了,抗日时期他毅然回国报效就不说了。

抗战胜利后,他本来已经被美国著名大学聘用为正教授,能在极好的环境中生活、研究,可他最终却用一篇《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倡导大家回国。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有。

所以他宁肯拖着病弱的身躯,在神州大地的学校、工厂、农村以及矿山上奔走,也不愿在美国整洁明亮的实验室中享受。

他的足迹遍布中国,他点燃自己,在故土亮起一束“灯火”。

至于华罗庚的能力,更是有目共睹。

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一系列成就外,“靠曲边四边形推算导弹发射地”就足以令无数人感到震惊。

那是1965年,华罗庚在某中学做数学普及报告时提到的故事。

说苏联向世界发布公告,接下来将在太平洋某区域进行洲际导弹试射,为了提醒周边船只绕行,苏联特意在地图上画了一个“曲边四边形”。

然而谁也没想到,华罗庚凭借这个曲边四边形,直接推出了导弹发射地就在乌拉尔山区,要知道这可是西方国家想尽办法都打听不到的绝密消息!

据说正是受到华罗庚的影响,后来各国在公布试射导弹影响范围的时候,都不用曲边四边形了,只用四个坐标框住直线四边形。

这样一来,再测算也无法得到精确数据。

能够从新闻公告中破解出军事机密,华罗庚充分诠释了他的智慧以及数学的魅力。

也正因如此,他的离世更令人感到惋惜,那么华罗庚去世前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他为何会如此突然地离去?

四 、华罗庚的离世

这件事还得从1982年说起,当时日本某协会邀请华罗庚去交流访问,他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去成。

后来他一直想去一趟,了解一下日本应用数学的发展状况,也为国内的情况提供一些借鉴。

1985年,日本方面再度发出了邀请,此时的华罗庚虽然刚刚出院,身体状况不大好,不过最终还是决定去看看。

于是在6月3日下午,华罗庚带着一行人搭上了去日本的飞机。

6月3日晚,一行人顺利抵达并入住。

这时候华罗庚的身体状况还是很不错的,同旁人交流时脸上还带着轻松的笑容,而次日他就同日本方面的工作人员展开了初步接触。

第三天,紧张的学术交流正式开始,这时有许多人担心华罗庚的身体,希望他不要把工作安排得那么密。

华罗庚却有不同意见,他认为机会难得,他的身体已经不大好了,为数不多的时间更应该用来做一些有用的事情。

6月6日,华罗庚本来应该带队去日本世纪研究中心公司交流的,不过因为腹泻他没能去成,让其他人去了。

而他则留在酒店里给数学领域的一些朋友写信,探讨了一些数学问题。

7号和8号堪称最忙的两天,华罗庚又要出席一些活动,又要准备演讲稿,时常累得大汗淋漓。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他的身体状况有些不太好了。

6月12日,华罗庚有一场重要的演讲,为了准备这场演讲他前一天晚上忙到了凌晨2点多,然后早上8点就起床了。

下午在学士院题词的时候他的手都在微微颤抖,尽管如此下午4点还是登上了演讲台。

持续了近一个小时的演讲,还是比较顺利的。

眼看着这次访日的目标已经基本达成了,华罗庚高兴地朝讲台下迈去的时候,却发生了意外。

他身体一顿,整个人朝着后方倒去,眼镜飞落到了身后。

看到这一幕,原本热烈的场面顿时一寂,随行医生赶忙冲上了台,可这个时候华罗庚已经没有脉搏了。

医生们奋力抢救许久,最后也不得不宣告,他因急性心梗抢救无效而离世。

消息传出后,众人无比悲痛,可悲痛之余,心情又是无比复杂。

就在一个多月前,记者还曾问过他,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当时的华罗庚是这么回答的:

“我希望能奋斗到人生的最后一刻。”

谁又能想到,短短一个多月后,这句话就成为现实呢?

能够在讲台上走完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或许华罗庚本人是不留遗憾的。

希望大家能通过这个故事有所收获,同他一样,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且为之奋斗终身。

也学习他的乐观、坚韧、勤勉以及赤忱,像他一样热爱国家、民族与人民,为我们共同的家园奉献一份光与热。

参考资料

《我所知道的华罗庚》 中国科学院

《华罗庚先生讲过的一个故事》 澎湃新闻网

《赓续红色血脉 讲好民盟故事》 民盟闵行区委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