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一代枭雄刘备去世。他去世的时候,长子刘禅才只有17岁,还是个未成年人。一个未成年人治理一个国家,确实让人不放心。为了帮助刘禅,刘备决定选择一个能臣来辅助刘禅,这个人就是诸葛亮。

刘备托孤的时候,对诸葛亮说了一番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自古以来,很多人都说这是君臣之间关系的典范,皇帝足够信任大臣,大臣也尽心竭力扶保幼主。但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刘备不信任诸葛亮,怕他日后篡位,所以试探诸葛亮。一旦诸葛亮表现出一点点野心,埋伏在后面的刀斧手就会一拥而上,把诸葛亮砍成肉泥。

持这两种观点的人,自古以来都无法完全说服对方,刘备说这番话的真实意图,也一直是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刘备到底是不是真心让诸葛亮“自取”呢?他究竟有没有埋伏刀斧手呢?

人们之所以说刘备不信任诸葛亮,是因为他从来不带诸葛亮出征。入蜀的时候,他带的是庞统;攻打汉中的时候,他带的是法正;后来征吴,他带的是马良。因此很多人认为,刘备都不愿意带诸葛亮一起,可见两个人之间有嫌隙。

实际上,关于刘备不信任诸葛亮的说法不仅史书上没什么证据,而且上面的理由也逻辑不通。信任与否和有没有带去征战是两码事,刘备入蜀的时候一开始连张飞都没带,到最后关羽也一直在荆州,难道说明刘备也不信任他俩?

我们仔细想一想,不带诸葛亮,反而证明刘备信任诸葛亮,否则他怎么可能把大本营交给诸葛亮呢?哪有人会把自己最重要的资本给一个不信任的人呢?

刘备之所以不带诸葛亮,是有原因的。毕竟三国之前的乱世,可借鉴的大概只有汉初刘邦建国。当初刘邦四处征战的时候,他最信任的萧何也从来不上前线,而是留在后方为刘邦征兵和筹措粮草。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都借鉴了刘邦的创业模式,曹操出征时都会把荀彧留在后方镇守,刘备选择的是诸葛亮。

尤其是后来征吴的时候,关张都死了,刘备还是敢把诸葛亮留在后方,可见信任程度非常深。即便在这个时候,诸葛亮都没有反叛,刘备有什么必要担心自己死后诸葛亮会谋反呢?

既然如此,刘备为什么还要说那一句话呢?

还有人认为,刘备是从大局着想,觉得刘禅确实不是孙权和曹丕的对手。与其让蜀汉亡在儿子的手里,不如让贤,叫诸葛亮带着这个国家富强起来。

这也是不太可能的,毕竟自从几千年前的尧舜禹之后,古代中国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主动把君王的地位让给贤人的案例了,家天下的概念已经根植于人心之中了。刘备不是穿越者,他可没有那么先进的思想。

但有一种思想,还是非常有可能存在于刘备的脑海之中的,那就是废立。

刘禅确实未必能够带领蜀汉一直富强下去,或许另寻一位明主可以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但候选人并不是外人,而是刘备的其他儿子。

在去世的时候,刘备有三个儿子,除了刘禅之外,还有刘理和刘永。如果刘禅不合适的话,或许刘理或刘永能够成为一代明君,在艰难的世道下延续蜀汉的命运。当然,刘禅是不会主动退位的,这就需要有一个人监督,那就是诸葛亮。换句话说,刘备赋予诸葛亮的,是废立大权。

废立之事,在以往也不是没有过。远了不说,就在汉朝的时候,名臣霍光就曾经废掉了荒淫的海昏侯,然后扶立刘询为皇帝,这就是著名的汉宣帝。汉朝经过汉武帝穷兵黩武已经风雨飘摇,但是在汉宣帝时期,“昭宣中兴”达到了顶峰,汉朝再一次强大起来。

可以说,一个名臣在废立之事上的一次明智之举,确实有可能挽救一个王朝。如果诸葛亮刘永或者刘理真的能取代刘禅成为皇帝,并且励精图治,蜀汉还是有希望更加强大一点的。

也就是说,刘备所说的“君可自取”中的“取”,并不是“取而代之”的意思,而是“选取”的意思。三个儿子里面,诸葛亮可以随便选。

而且要注意,刘备的前半句话也值得推敲:“若嗣子可辅”。他在这里完全可以说“吾子”或者“刘禅”之类的指代方式,为何一定要用“嗣”这个字呢?

“嗣”,指的就是继承的意思。刘备强调这个字,可能就是相对于其他几个儿子来说的。因为在三个儿子中,只有一个嗣子,至于究竟谁来“嗣”,那就是诸葛亮可以决定的了。

我们都知道,刘备临终前让刘禅对诸葛亮“事之如父”,称其为“相父”。实际上,当时鲁王刘永也在场,受到了同样的约束,可见也被刘备寄予厚望。后来,刘禅宠信奸佞宦官黄皓,刘永则非常厌恶这个权奸,以至于水火不相容。或许如果刘永能够上位的话,就不容易宠信奸臣吧。

难道刘备一点也不担心诸葛亮篡位吗?

说实话,这确实是个谜。从后来诸葛亮的表现来看,确实没什么可担心的,他绝对是忠臣和能臣的典范。但咱们不懂帝王心思,毕竟皇位的诱惑太大了,帝王是容不得一点点潜在威胁的。

刘备最先说的那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听起来确实有点话外音的意思,要不然“大事”指的又会是什么呢?

不过,话外音未必非得要试探,也可以只是点到为止。

你想想,能成为托孤之臣的,没有一个是傻子。就算真的想篡位,又怎么可能当着老皇帝的面说呢?后来那些篡位的人,就算是老皇帝死了,还要表面上假装自己根本不想当皇帝,然后“被迫”登基。如今老皇帝还在弥留之际,怎么可能露出任何马脚呢?

同样的,刘备也不是傻子,难道他会指望凭着一句话,就诱骗诸葛亮承认有篡位之心?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根本没指望听到诸葛亮真的说愿意废掉刘禅,也完全没有必要埋伏刀斧手。

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刘备觉得诸葛亮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会废掉刘禅。这种情况下绝对不能因为猜疑激怒诸葛亮,也不能一个字不提。所以他很可能故意把托孤之词说得非常含糊,模棱两可,让忠臣听到后感激涕零,让奸臣听到话外音而被敲响警钟。不得不说,刘备临终之前,完美地展现了一次语言的艺术。

也正是这种有意为之的含糊之词,意外地成了后人茶余饭后争论的焦点,这估计是刘备也没有想到的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