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航空母舰,大家心中立刻闪现的两个词就是“烧钱”和“尖端科技”。这两个词与军阀混战时期的旧中国似乎没有任何联系,谁也无法想象“一穷二白”、国力贫弱的中国会有足够的财力、人力和科技水平去投入航空母舰这种“吞金巨兽”的研发制造。但实际上,无论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还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都曾经制造并装备航空母舰,而且还不止一艘。

奉系海军创建时恰逢武器禁运1922年,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在第一次直奉大战中落败,4个师12万人的奉军主力仅被俘的就达7万人之多。靠着儿子张学良的2万新军拼死阻击,张作霖得以乘火车退回东北老巢,却又在途径山海关时遭到了直系海军军舰的炮击。此后张作霖痛定思痛,下令组建属于自己的海军,即中国近代海军史上著名的东北海军。

不过东北海军建设伊始,即遇到一个极大的困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美国提起,包括英,法、日、德等主要列强在内,联合对中国实施包括海军舰船在内的武器禁运,以遏制中国军阀混战的升级,同时也是相互制衡,防止某一国借着军售而操控中国国内政局。东北海军的建设,刚好赶上武器禁运开始,也就意味着无法通过向国外订购来获取舰船装备,在国内工业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只能走改装民船的野路子了。

决心以航空母舰对抗直系海军但当时东北海军将要面对的主要对手直系海军,堪称民国最强海上力量,装备了巡洋舰、炮舰、鱼雷艇等大小数十艘舰船,东北海军如果仅靠改装的民船,估计很难应付。此时,主持东北海军建设的沈鸿烈想到了世界上风头正劲的航空母舰,决心利用飞机轰炸以对抗直系海军的强大火力。

沈鸿烈所想的航空母舰,当然不是英、美、日装备的动辄万吨级的、拥有固定飞行甲板的舰载机航母,而是纯粹的水上飞机母舰,其并不能实现飞机在舰上的直接起降,而仅仅是提供水上飞机的搭载和维护。使用时,借助母舰上的专用机械吊臂将飞机吊放到水面上,由水上起飞。降落时也是同理,先滑行降落在附近水面,再由吊臂收放回舰上。

改装德制商船作为水上飞机母舰这种水上飞机母舰本质上只是一种水上的飞机运载平台,并无太高的特殊技术要求,只需要船只具有足够大的体量,因此完全可以通过民船来进行改装,从而占据海面上的空中优势,对直系海军构成威胁。1923年6月,奉系从著名的政记轮船公司购买了一艘全长81.25米,轻载排水量2708吨的大型德制商船,船体结构坚固,且煤舱较大,续航力强。

这艘商船购入后,奉系立即对其进行改造,除加装了几门火炮外,还将这艘军舰的艉楼顶部甲板改成了飞机载台,经过拓展增大,共可搭载3架走私来的法国造“史莱克”水上飞机,从而建成了中国海军史上第一艘航空母舰,并命名为“镇海”号。后来,以“镇海”舰为蓝本,奉系又打造了“威海”号作为其僚舰。

两艘航空母舰南下袭击上海等地1925年11月9日凌晨,“镇海”“威海”两舰结伴出现在直系海军的重要军港——上海吴淞口,开启了自己的、也是航空母舰在内战中的首秀。由于这两艘舰船并不为人注意的商船外形,非常轻易就混入了吴淞口,对直系海军发起了出其不意的奇袭,报了昔年山海关外的一箭之仇。随后,两舰又秘密南下,一天之后突然现身浙江沿海,炮轰直系军阀孙传芳控制的乍浦港,并与出港迎敌的“超武”“泰安”等军舰进行海战。

不过,“镇海”“威海”的这两次战斗,主要采取炮战战法,并未出动舰载机。直到1927年7月的北伐战争后期,才首次出动舰载机对北伐军控制的连云港等地实施空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