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王宏坤,早年出身红四方面军,他本人军队资历深厚,同时还是总指挥徐向前的“铁粉”。在王宏坤眼中,徐帅是我军最具军事才能的高级指挥员之一,即便功绩显赫的四野统帅,在带兵打仗方面也很难及得上他。王宏坤在建国之后,曾对比过林、徐二人,评价“徐帅强在三点”。他具体是怎么说的呢?又为何会得出这番结论?毕竟一名人民军队的高级将领,不太可能仅凭亲疏关系就做出这番评价。
就军队经历而言,王宏坤还真跟林总打过一些交道,只不过时间非常短。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大陆残余的国民党军士气极为低落,很大一部分向西南方向集中。王宏坤当时是湖北军区副司令员,而林总的四野部队奉军委之命大举进军,其中一个任务是剿灭蒋军宋希濂集团。宋希濂所部约10万人,此时驻守鄂西。为了实现协同作战,顺利歼灭敌人,林帅专门约见王宏坤,表示计划由王宏坤担任战役总指挥,统一调度四野的4个军及湖北军区所属独立师,就地歼灭宋希濂集团。
林总的战术意图,王宏坤是非常清楚的,不能使这股敌人逃往四川、云南,给接下来的追歼工作造成困难。接到任务王宏坤非常高兴:他在解放战争中打的大仗较少,手下的两个独立师兵力有限,最多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没想到,此前接触不多的林总竟如此信任自己,让王宏坤整体负责。但王宏坤也没有高兴过头,他十分熟悉当地形势,开诚布公地对林总说:宋希濂集团人数是不少,但新部队战斗力弱并且很惧怕四野主力,建议不要一次派出来4个正规军,反而容易吓跑宋希濂。
王宏坤的提议,是符合实情的。从解放战争末期的情况看,连吃败仗的蒋军确实很喜欢“跑”,后来西南战役被歼灭的90万国民党军,有一多半是主动投诚、缴枪,根本没打多少仗。但林帅用兵素来十分谨慎,他对王宏坤的观点不置可否,最后基本没怎么采纳,还是派出了四野的42军、47军和50军,共三个主力军。
当年四野兵力雄厚,一个军的建制往往在五、六万人,远超兄弟野战军。如此一来,加上另一个方向二野的部队,以及王宏坤自己的两个师,我军在鄂西的兵力达到宋希濂两倍以上。王宏坤的担忧变成了现实:宋希濂集团畏我如虎,很快便大举西撤,最后他侥幸保住了大部分兵力,我军总共歼敌4万余人。实事求是地讲,至少鄂西这一仗,没有达到林帅和王宏坤的预期效果。
在作战过程中,王宏坤怕放走宋希濂主力,命令军区的两个独立师大举追歼,跑到了四野前面,为此还遭到林总批评,首长说他“孤军冒进”犯了大忌。而宋希濂集团开始转移后,四野又下令位置突出的47军后撤,以减少这个方向的压力,其实败退的宋希濂集团,根本无力威胁47军,对方逃跑都怕来不及。就这样,宋希濂集团主力逃出了包围圈,令王宏坤遗憾不已。
直到建国多年后,王宏坤回忆军事生涯,还对这次战役耿耿于怀,毕竟一位将军错失建功良机,心情可以理解。王宏坤评价:徐帅有三点比他强,第一是敢打硬仗狠仗,第二是能以少打多,第三是擅长在打仗过程中练兵。鉴于之前的典故,王宏坤对老上司徐向前的评价明显更高,但也不能说没道理,至少他总结的这几个方面,都是徐帅的强项。在王宏坤看来,鄂西战役没打好,主要问题在于林总没采纳自己的正确建议,过于谨慎了。
其实论打狠仗,我军最擅于军事博弈的还不是徐向前元帅,而是三野的粟裕,险中求胜的战例不胜枚举;徐帅则是“稳”和“险”结合得最好,整体战绩不俗;至于四野统帅,谨慎多虑是其标签,他很少主动博弈。但在真正的大兵团作战中,这往往是一种优点。王宏坤将军跟随徐帅的时间很长,与林总的直接交集却比较有限,这或许会影响到他的判断。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精彩历史细节。欢迎关注@史源历史专栏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