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空俯瞰,筼筜湖就像一条绿丝带,飘入鹭岛。记者 王火炎摄
去年,厦门东南部海域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并荣登榜首。记者 林铭鸿摄
筼筜湖,水清岸绿白鹭翩跹;厦门东南部海域,碧波荡漾海天一色;军营村,绿意融融,青山碧水点亮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近日,由生态环境部组织的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采风行”活动,在厦门举行启动仪式。多家新闻媒体,再次深入挖掘典型案例、生动故事、有效做法,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共同描绘美丽中国新画卷。
福建厦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36年来,厦门牢记嘱托,久久为功,以筼筜湖综合治理为发端,坚持守正与创新、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持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 “厦门实践”,形成了一批具有厦门辨识度、全国影响力、世界美誉度的标志性成果,凝练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生态文明建设好经验好做法。
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函,肯定生态文明“厦门实践”七个亮点经验做法,要求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充分学习借鉴,强化集成创新,加强推广应用,持续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美丽中国建设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实践,书写厚重答卷;时间,见证鹭岛蝶变。今天,通过这七个亮点,带您展开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
亮点1
系统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
拥山瞰海、城景相依。厦门的生态美,初见惊艳,再见依然。
2022年11月19日,生态环境部对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进行命名表彰,厦门被命名为副省级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为全国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副省级城市。这是继1997年获评首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16年在全省率先获评“国家生态市”后,厦门市获得的第三个国家级生态环境领域综合性荣誉。
喜讯连连,当天,同安区、翔安区双双获得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誉称号,标志着厦门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覆盖;厦门市筼筜湖保护中心、思明区人民政府鼓浪屿街道办事处分别获评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这是对厦门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的最佳肯定,也是对“高素质高颜值厦门”的生动诠释。
一直以来,厦门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建设工作在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绿色发展转型、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正向激励和示范引导作用。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多年来,厦门市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立法优势,制订《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等30余部法规,编制实施《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美丽厦门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14-2030年)》《美丽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14-2030年)》《厦门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20-2035年)》等专项规划,统筹推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同时,为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厦门市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出台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暨厦门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行动方案,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考核等36项改革任务,海上环卫等改革经验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推广清单。
亮点2
深入推进筼筜湖美丽河湖建设
从高空俯瞰,筼筜湖就像一条绿丝带,飘入鹭岛。
从人人掩鼻的“臭水湖”,蝶变为“城市会客厅”,映照30多年来,厦门人生态优先的自觉和绿色发展的担当。
多年来,市、区历届党委政府接续奋斗,不断强化治湖工作“党政同责”治理保护机制。“从1984年起,厦门市持续开展五期综合整治,推行‘一小组、双湖长、 三层级’的组织保障机制,市委成立筼筜湖片区大提升专项工作组,市区党政领导任湖长,构建市、区、街三级管理体系,推动筼筜湖片区‘水更清、景更美、魂更强’。”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不断深化治理举措。为强化“源头控制、中间减排、末端治理”,厦门市先后关停搬迁筼筜湖周边125家污染企业,建设16座污水提升泵站、1座海水泵站,并分期完成对湖区周边36条排洪沟、27个大型排洪沟口、数十个雨水口的全面截污。同时,开展“正本清源”,对周边855个小区实施雨污分流,逐步实现汛期“污水零排放”。
搞活水体、美化环境,则是在为筼筜湖通“经脉”,提升环湖整体环境品质。其中,包括创造性利用自然潮差纳潮吞吐动力,建设西堤闸门和6.5公里的“西水东调”海水输送管,提升水体交换能力;沿湖兴建公园绿地,打通两岸14公里环湖步道,形成“四湖六园”的“城市生态会客厅”格局;种植9个品种、约2.6万平方米红树林植被,打造闹市区“家门口”的红树林,吸引大量鸟类和海洋生物前来栖息繁衍。
去年,厦门筼筜湖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亮点3
陆海统筹推进厦门东南部海域美丽海湾建设
“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蔚蓝浩瀚的海洋,为厦门这座高素质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增添了诗意和浪漫,还给城市成长、发展带来源源力量。去年,厦门东南部海域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并荣登榜首。
“要想守护好这片海域,必须实施系统工程。我们通过统筹推动陆源污染治理,全力呵护一湾碧海。”思明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厦门市成立污水处理设施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指挥部,按照“全收集、全处理”要求,实施污水处理“三个一百”行动,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成为全省污水收集率最高的城市建成区。与此同时,精心组织开展全岸线入海排污口排查,制定“一口一策”正本清源改造实施计划,完成市政雨污分流正本清源改造。建立市海上环卫站,对东南部海域实现常态化全覆盖海漂垃圾清理。
多年来,厦门市不断强化保护修复,先后出台全国首个滨海岸线保护规划,完成观音山、鼓浪屿东岸等沙滩保护与修复,修复总面积逾65万平方米。厦门市还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地体系,率先实现文昌鱼规模化人工育苗及放流增殖,海域自然生态链条逐渐恢复,中华白海豚数量稳定达到80头。厦门也成为唯一一个在城区就能看见中华白海豚的城市。
从高处俯瞰,蜿蜒的环岛路勾勒出金色海滩轮廓,市民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这里游玩、拍照,感受花园城市的别样浪漫。如今,厦门东南部海域建成音乐广场、书法广场,打造溪头下“中国最浪漫婚纱村”、沙坡尾海洋文化创意港、滨海慢行道和“黄金海岸线”环岛路等亲海区域。同时,注重发展特色滨海旅游和影视产业,常态化举办国际沙滩排球锦标赛、国际风筝节、国际马拉松赛、厦金横渡、海峡两岸春节焰火晚会等赛事活动,坚持城海相融,重塑海湾人海和谐。
亮点4
建立健全“四化”海漂垃圾治理机制
起飞、巡航、拍摄,在环岛路岸滩上,厦门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的执法人员正在操作无人机巡查岸线。一旦发现疑似海漂垃圾,无人机就会飞近拍照、标定经纬度,将信息上传平台,平台再将清洁任务下发到保洁单位。
“天地海”联动,是厦门市海漂垃圾治理的一大特色。在海上,厦门市配备48 艘小型保洁船舶、8艘机械化船舶、3 艘巡查快艇等,专门负责海漂垃圾的收集、转运和处置。此外,近600人的岸线海漂垃圾保洁队伍,每天根据潮汐规律,收集处理沿岸垃圾。
近年来,厦门市创新建立制度化责任落实、常态化海上环卫、系统化综合治理、信息化预测预报的海漂垃圾治理机制,对230平方公里近岸海域实现全覆盖保洁,海漂垃圾密度保持全省最好水平。
为了推动治理责任落实落细,厦门市成立海漂垃圾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相继出台《厦门市近岸海域海漂垃圾综合治理工作方案》等,每年将其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和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书考核。在系统化综合治理方面,市、区每年投入财政资金用于船舶车辆运行维护、人员费用支出及保洁船舶委外服务,保障海域、沙滩清扫保洁和垃圾收集转运的有效运行。
信息化预测预报同样被充分运用。在厦门市海上环境卫生站,智慧海上环卫平台能够自动识别海漂垃圾信息、无人机航拍巡查结果、海漂垃圾清运船只点位等,并实现每日对厦门市入海垃圾漂移轨迹及分布区域的预测预报,支撑精准清理保洁。
亮点5
深化入海排污口全面“查、测、溯、治”
清澈的海水、干净的海岸,是厦门美丽海湾最直观的体现。
碧蓝海水,折射出久久为功的治理智慧。自2019年起,厦门市便在全市推进入海排污口整治工作,建立起“查、测、溯、治”整治工作机制,制定实施专项方案,持续深化入海排污口整治,为加快厦门美丽海湾建设步伐奠定良好基础。
全市域“查”。近年来,各区精心组织开展全岸线入海排污口排查,部门和镇街联动配合,建立入海排污口名录, 排污口信息逐一核实,统一纳入“碧海卫士”智慧平台,实行云管理,摸清入海排污口“家底”。
全覆盖“测”。各区建立入海排污口“监测管家”,委托有经验的第三方技术单位开展入海排污口全面监测排查。同时,市生态环境局专门成立监测工作组,制定监测工作方案,定期开展检查监测。
全方位“溯”。厦门市对入海排污口逐一开展溯源排查,引入无人船、管道机器人、内窥摄像检测系统等高科技设备,做到“应查尽查”,形成问题清单,绘制各区入海排污口整治“一张图”。
全链条“治”。各区根据排污口分布和溯源结果,制定“一口一策”正本清源改造实施计划,加快推进排水管网混接错接改造、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和破损管网修复,保障污水“截得住、送得走、处理得了”。
亮点6
推广低值废弃物回收利用
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它们被居民投入“蓝桶”;随后,蓝色外观的“专车”将它们运输至分拣中心;在分拣中心,它们被精细化分拣;最后,它们各自进入再生工厂……在厦门,低值废弃物走上再生利用之路。
“厦门市将低值可回收物,包括一次性塑料杯、快递包装膜、泡沫塑料等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纳入‘无废城市’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将资源化利用作为优先选项,改变了‘一烧了之、一埋了之’的传统处理方式。”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如何更好地变废为宝?厦门市从前端、中端、末端三个环节入手,建立健全回收循环模式和处置机制。
在前端,有效分类是关键。厦门市发布低值可回收物指导目录,将低值可回收物分门别类,同步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并建设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开展社区培训,提高居民分类意识。
在中端,落实错峰直运——采用“定点收集、桶车对接、公交化运输”的错峰直运模式,避免生活垃圾“先分后混、混装混运”。目前,厦门市共配备低值可回收物直运车39辆,设置47条线路和1399个转运点,由社区收集后直接运输至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集中处理。
在末端,则注重高效利用。厦门市推动建设低值可回收物分选中心示范项目,通过智能装备分选出可回收物15个品类,供给下游再生企业进行加工利用。2020年至2022 年,相关企业累计回收低值可回收物3100余吨。
亮点7
打造象屿零碳综合保税区
仓库屋顶会发电、绿色装备不加油……走进象屿零碳综合保税区,随处可见绿色低碳发展的踪影。
近年来,厦门市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纳入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布局,积极开展低碳试点示范创建工作,在象屿综合保税区的规划、建设、 管理、运营中全方位系统性融入碳中和理念,在全国率先建成零碳综合保税区。
低碳运营,离不开绿色装备“助阵”。在象屿综合保税区,处处可见绿色低碳设备。比如,高效节能的LED灯全部覆盖园区各个场所,节能型工业风扇和空气调节设备全面替代原有的老式风扇,新能源物流装备常态化运行。
探索光伏储能应用,构建绿色能源体系,也是一大亮点。创建过程中,象屿综合保税区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充分利用闲置的仓库顶面空间,引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储能电站等减排项目,持续优化园区用能结构,降低碳排放。
数字转型,成为创建的关键词。在象屿综合保税区,智慧供应链的建立实现企业报关无纸化、监管智能化、通关自动化,物流运输达到全链条数字化监管。此外,园区还建成绿色智能化仓库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园区仓库用能情况,仓库节省耗能20%以上。(记者 王玉婷 许晓婷 通讯员 唐未 陈智勇)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