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足金。图/IC photo
| 京客
据央广中国之声报道,随着国际金价屡创新高,不少消费者加入“淘金热”。但随之而来的,是有关黄金消费的投诉与日俱增。在黑猫投诉平台,仅“假黄金”一项投诉就多达5000多条。消费者反映,多个电商平台销售的“999足金”产品存在以假充真、掺杂掺假等猫儿腻。
你以为是足金,其实是“老铁”。这类骗局早已有之,只不过,在黄金价格暴涨强化了其“保值性”、直播带货拓展了珠宝类产品线上销售渠道的当下,“999足金”以假充真的套路呈现出了很多新特征——售假行为跟直播间催单诱导话术和低价宣传话语结合在了一起,让许多消费者防不胜防。
比如,张口就是“给家人送福利”“帮老铁把价格打下来”,或者就是“最后N单,限时特价”“内部渠道弄的货”,是很多所谓珠宝主播的基本操作。
就算你对打情感牌免疫,也未必能逃得出很多主播的连环套:他们也知道号称999足金、低价超低未必能忽悠得了人,所以普遍会拿出一堆“防伪证明”——“国检证书”、钢印一个不缺,出货单、质检单、吊牌、发票应有尽有;有的还会主动演示用电子秤称重、以黄金单价计算总价,提醒“可以扫二维码”“假一赔N”“随便去检”。
名义上是回馈粉丝,制造的是“不上车就亏了”的幻觉,营造的是商品稀缺感印象和抢购紧迫感氛围,打的是“保真”包票。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一些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便放松了警惕,继而入坑上当。
本质上,“假黄金”骗局都是利用信息不对称玩“对韭当割”的把戏:相较于很多行业,珠宝行业的透明度低、专业门槛高。
所谓的足金,到底是真的足金,还是掺“铼”黄金、铁合金、含注胶“硬金”,在部分掺假方式连专业无损检测都未必测得出来,“水洗”“火炼”等民间检测手段更是查不出来的情况下,难免极具蒙蔽性,导致消费者根本分不清楚。
那些以假乱真的“辅助道具”——可批发的假证书假钢印、玩障眼法的发票和伪造的检测网站,也非很多消费者肉眼就能甄别出真伪。
现在看,当“假黄金”套路嫁接直播电商的玩法后,其诱导性蒙蔽性会更强:不论是算法匹配下的“受众精准筛选”,还是直播销售无法现场查看、消费决策时间短等特点,都会放大这些套路的杀伤力。
非但如此,复杂的交易链路,还会增加“假黄金”制假售假链条上各方的责任推诿空间,提升消费者维权难度。
从媒体报道看,在消费者维权后,有主播就甩锅给店铺和选品助理,店铺甩锅给源头进货商,批发商甩锅给加工厂;还有假证书上的检测公司甩锅给涉事几方,宣称只对当时检测的样品负责,无法保证厂家、批发商、店铺、主播没有调换作假。
鉴于当下黄金消费市场正热,“假黄金”消费投诉又在增多,受害者中不乏老年人等易上当人群,通过多方共治强化靶向治理,管住电商玩猫儿腻,理应提上日程。
“假黄金”背后连着的,往往是涵盖“前端制假-末端售假”的多主体参与的黑灰产。就此看,在个案纠纷解决的基础上,监管层面不妨针对此类现象的共性症结,将“假黄金”作为打击制假售假的典型样本,通过多方协作、线上线下联动、打假关口前移等方式增强治理力度,不轻易放过制假售假链条上的每一环。
对相关平台而言,在“假黄金”成消费投诉重灾区的当下,也理应尽到主体责任,将相关乱象整治作为平台治理的试金石。无论是店铺资质核查、主播话术规范,还是提供直播回放、协助消费者取证,该做到位的绝不能含糊。
说到底,“999足金”以假充真,治理更要货真价实。“999足金”的不足,就该用法律责任来补足。

撰稿 / 京客(媒体人)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张彦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