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6年,韩信步入长乐宫,不料数十位宫女瞬间手持竹签猛扎其胸口,致使韩信倒地身亡。
死前,韩信发出悔恨之语:“悔当初未采纳蒯通之策,今日竟命丧妇人之手,难道此乃天定?”
蒯通,即韩信的智囊。在韩信任齐王之时,蒯通力劝他脱离汉王、自立门户,与刘邦、项羽共治天下,当时韩信兵精粮足,三方优势尽占,然而他因感刘邦之“知遇之恩”,未能下定决心背叛刘邦。
得知此事后的刘邦惶恐不已:若韩信采纳蒯通之言,恐怕便无今日之大汉王朝矣!
韩信早年曾是一名游手好闲的青年,整日携宝剑四处晃荡。有人劝他寻求正当职业,但他对此置之不理。随后,母亲离世,他身无分文只能草率安葬母亲后开始了流浪生活。
起初,人们同情他,给予他一些食物,但渐渐地,这种善意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嘲笑和讽刺。
韩信心灰意冷,决定以钓鱼为生,然而这并非易事。饥寒交迫之际,一位洗衣妇人慷慨解囊,连续数十天给予他食物。韩信感激涕零,承诺将来定会回报她。然而,洗衣妇人却生气地回应道:“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只是出于怜悯之心才给你食物,并未期望得到回报。”韩信听后,羞愧难当。
然而,这些困难远不及他所经历的另一次困境。一日,他在街头闲逛时,被一名屠夫拦住:“你虽佩剑,却是个胆小鬼。要么一剑杀了我,要么从我胯下爬过去。”围观者哄堂大笑,韩信却毫不犹豫地趴在地上,从屠夫胯下爬过。从此,人们视他为懦弱无能之人,却不知他实则深谙兵法,怀揣壮志。
在陈胜、吴广起义之际,韩信认为良机已至,先后投靠项梁、项羽叔侄,然而多次献策均未受重视,最终转而效忠于汉中王刘邦。遗憾的是,初时刘邦并未察觉其价值,仅仅任命其担任管理粮草的职位。韩信心中郁结,趁着月色悄然离去。萧何得知此事,立刻舍弃禀告刘邦的机会,策马疾驰去追寻韩信。经过一昼夜的跋涉,他终于追回了韩信,向刘邦大力举荐:“韩信才智出众,无人能及。若大王只欲安享汉中之乐,那么韩信无足轻重;但若欲逐鹿中原,韩信必将成为您的得力助手。”
刘邦采纳了萧何的建议,立即封韩信为将军,给予重任。韩信从一名粮库管理员一跃成为军队二号人物,这种机遇实在难得。为了回报刘邦,韩信制定严格的军规,沿袭秦国制度,仅用一个月的时间便平定三秦,帮助刘邦收复汉中,此后更是创下了“背水一战”、“暗渡陈仓”、“十面埋伏”等著名战役。
一次,刘邦询问韩信:“你觉得我能统领多少士兵?”韩信回答道:“约莫十万吧。”刘邦再问:“那你呢?”韩信自信满满地回答:“我自然是越多越好。”事实上,韩信并非夸大其词,刘邦与项羽交锋,屡战屡败,而韩信对阵项羽,却从未失手。甚至刘邦本人也承认:“论指挥大军,攻城拔寨,我远不及韩信。”
从楚汉相争的大局看,韩信的加入决定了汉军的胜利,他凭借个人力量改变了战争格局,影响了天下大势,因此被后世誉为“兵仙”。千年以后,司马光也不禁感叹:“刘邦能够赢得天下,韩信功不可没!”
然而,韩信短暂的辉煌岁月并未持续多久,便深陷谋反之嫌。在古时,这种罪名被视为无底洞,自韩信涉足其中的那刻起,结局早已注定。
公元前197年,代国丞相陈豨背叛汉朝,自封代王,发起兵变。汉高祖刘邦毅然决定亲自率军平叛,出发前,他特意挑选韩信随行,负责指挥一支军队。
那时,韩信已经失去了兵权,被贬为淮阴侯,身处京城的软禁之中。或许是心有怨言,或者是想冒险一搏,他以身体不适为借口,婉拒了刘邦的任命。
不久之后,吕后收到韩信家仆的密报:“韩信欲与陈豨联手,发动政变,计划伪造圣旨释放京城囚犯及奴隶,随后进攻皇宫,擒获皇后和太子。”
吕后震惊不已,立刻召来萧何商议对策。两人决定,为了避免韩信的支持者趁机作乱,必须先将其召至宫中,再行处置。
为了使计策更加逼真,萧何亲自前往淮阴侯府,大力赞扬皇上英勇神武,仅用不到一个月时间便平息了叛乱。
看到韩信已经相信了七八成,萧何又热情地邀请他参加庆功宴,若不去便是不给自己和皇上面子。
面对如此境况,韩信只能选择赴约。然而,这一去,他再也没有回来。这位曾经的“兵仙”,就这样在35岁那年陨落。
对于韩信的死亡,历史上有一个传闻讲述道,刘邦为了动员韩信参战,在楚汉战争的最后阶段——垓下之战期间,允诺给韩信“三齐王”之称号,外加对他实行所谓“五不死”的保护,包括“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遇绳不死,遇刀剑不死”。
因此,当吕后要处决韩信时,她遵守了刘邦的承诺,遮住韩信的眼睛,把他倒吊在铜钟里,让宫女用竹签将其杀害。
为了彻底消除隐患,吕后随后下令诛杀了韩信的父母和妻子三族。
目睹韩信的悲惨结局,萧何流露出同情之情,哭泣着说:“我萧何杀韩信,是为了天下百姓!”
自此以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俗语便广为人知。
尽管韩信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然而因其缺乏政治敏感度,最终使其陷入困境,甚至丧命于吕太后手中。那么,具体而言,韩信的“政治短板”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我们来看韩信在公元前204年的越级求封事件。当时,刘邦派遣韩信与张耳攻打赵国。面对赵国二十万大军,韩信所率三千新兵显然无法直接对抗。
经过深思熟虑,韩信巧妙利用背水一战的策略,再加上两千轻骑奇袭赵军军营的计谋,成功占领了敌军大本营,并插上汉旗。面临绝境的汉军士气大增,反击得当,赵军大败,将领被杀,赵王亦沦为阶下囚。此役标志着韩信运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策略,轻松击败赵国。
胜利之后,韩信首先向刘邦汇报战况,同时提出了一项看似微不足道的请求——册封张耳为赵王。此时的刘邦正被项羽围困于荥阳,得知韩信大获全胜,心中五味杂陈。
愤怒的是,韩信竟敢擅自做主,封王之事岂容他随意插嘴;欣慰的是,汉军终于取得了以少胜多的重大胜利。权衡利弊之下,刘邦最终同意了韩信的请求,立张耳为赵王。然而,韩信的行为无疑加深了他与刘邦之间的矛盾。
再者是在战胜魏国和赵国之后,韩信继续领命向东挺进,灭亡了燕国,如今正欲进攻齐国。
公元前203年,当韩信带领大军抵达齐国边境时,才得知刘邦已经派近臣郦食其前往齐国,且成功劝诱齐王归顺。
面对这种情况,韩信心生退意,但他的谋士蒯通却建议他继续用武力攻打齐国,以免被视为不及一介书生的郦食其更具功绩。
韩信深感有理,于是单方面撕毁与汉的盟约,率军直逼齐国首都临淄。
齐王迁怒于郦食其,下令将其烹杀。
攻占齐国后,韩信立刻给刘邦写信,先报喜再诉苦,表示自己虽有功却无权,无法震慑齐民,最后提出建议:“大王何不封我为假齐王?如此我便能更好地为您分忧解难!”
刘邦读完信后,怒不可遏:你擅自攻齐,害死郦食其不说,竟还敢邀功请赏!
张良、萧何见状,急忙劝谏刘邦以大局为重,因为此刻能助他脱困的唯有韩信。
于是,韩信收到了刘邦一封充满感激之情的回信:大丈夫岂能做假齐王?!要做就做真齐王!
韩信认为,为刘邦建功立业,得到土地和王位的回报,乃是理所当然之事;然而对于身陷困境的刘邦而言,韩信的请求无疑是一种威胁。
公元前 202 年,刘邦邀请韩信、彭越、英布等共商大计,合力进攻项羽,然而当刘邦抵达固陵时,预想中的大军并未如期赶到,韩信与彭越失约。战役结果毫无悬念,刘邦再次败于项羽手下。
在撤退过程中,刘邦询问张良为何会失败,张良回答:“目前韩信和彭越只享有封号却没有领地,战斗起来缺乏积极性。只要您赐予土地,则项羽战无不胜。”
刘邦采纳建议,将陈以东直至渤海的广大地域赐予韩信,将睢阳以北至谷城的领土赐予彭越。两位将领得偿所愿,立即发兵,成功将项羽围困在垓下,最终取得胜利。
韩信常以“国士”自称,其人生信条为“士为知己者死”。然而,从他的行为举止来看,更像是一位精明的商人,每次战争、攻占城池都只是为了与刘邦进行交换,获取相应的利益。
他是出身贫寒而逆袭成功的伟大将领,为大汉奠定半个疆土的无敌统帅,一位能改变天下格局的领袖,以及令人瞩目的“兵仙”。
仅用了短暂的四年时间,他便取得了辉煌成就:出奇兵攻占陈仓,平定三秦之乱,消灭魏国,生擒赵歇,打败代国,收服燕国,攻入齐国腹地,最后于垓下全歼楚军。他所有的战役都未尝败绩,给后人留下了诸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等著名战术典范。
然而,尽管他功勋卓著,最终仍未能逃脱被清算的命运。
究其原因,或许正是因为他的才能只能在战场上发挥作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