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24年,关羽北伐被吕蒙偷袭荆州,随后本人被杀。刘备盘踞20年的荆州至此完全被孙权占据,被人投降,这样的事情谁都容忍不了,别说枭雄刘备了。

彰武元年,刘备登基之后,为了夺回荆州顺便给关羽报仇,他整顿军马准备伐吴,这一消息很快被孙权知道,一开始,他非常恐惧,派遣使者前往求和,但是盛怒之下的刘备拒绝了孙权的请求。 《三国志·先主传》: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

另外,当时被孙权任命为南郡太守的诸葛瑾,也是刘备丞相诸葛亮的哥哥,派人给刘备送信,说: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熟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 诸葛瑾的这句话很合理,天下四海和荆州,熟大熟小,皇帝于关羽,孰轻孰重?不管啥时候,这样的道理自然一目了然。但是呢,当时的刘备并不能完全理性考虑事情,孙权、诸葛瑾的行为除了增加刘备的愤怒之外没有其他作用。

刘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荆州,但是被吴将陆逊拦在猇亭,无法攻破陆逊的防线,随后陆续乘着天气酷暑发动反击,刘备的汉军因为连营百里又分兵数地,最后损失惨重,黄权率领江北大军投降曹丕,而江南的只有向宠还成都,其余的都遭受了不同成都的损失。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

刘备苦心经营的家底损失大半,本人向西逃入益州边上的永安,随后便驻守在永安,不回成都,而吴军在追击一阵之后害怕战线太长而撤军,双方几乎回到了战前的势力范围。 这时候的孙权在听到刘备驻守永安之后,很奇妙的派人请和,而刘备的,大败之余,竟然答应了孙权的请和。

《三国志·先主传》: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 这里两个意外,孙权作为胜利的一方竟然主动请和,而刘备第二次失败,损失惨重之后却又放弃新仇旧怨,投桃报李,派遣大臣宗玮报命,也就是答应了孙权的要求。

面对这个结局,孙权显然更加害怕,不光陆逊担心战线太长,害怕到手的胜利会又化为乌有,而孙权一样害怕,当他知道刘备收拢士兵,驻守永安的时候,就知道刘备即使失败,基本的底子依然还在。 这时候,根本不能和刘备硬碰硬,因为前面刘备入蜀花了三年时间才平定,而后面陆逊的儿子陆抗攻永安,这时候蜀汉已经灭亡,数月不下,显然告诉大家,蜀汉营造的永安有多兼顾。

这一点,孙权自然知道情况,加上当时曹丕虎视眈眈,自然不能两头树敌,孙权清楚当时情况不可能打败刘备占领益州,又要防备曹丕偷袭,所以他在打胜之后还要求和。 而刘备大败之后变得冷静又理智了,所以前段时间的感性又被压下去了。本来以为凭借自己对荆州的经营可以夺回来,但是因为陆逊技高一筹,刘备功亏一篑,损失惨重导致夺回荆州的想法不可能实现。

作为损失大的一方,这时候即使底子还在,但是元气大伤,根本没有本钱继续和孙权敌对,所以很合理的抓住孙权求和,就坡下驴的答应孙权的请求,也算是给蜀中一个交代,给日后诸葛亮修好关系打下基础。 不管是孙权还是刘备,两人在战后的行为都是值得赞许的,主动请和和容许请和都是因为明白自己的目的达不到,无法攫取更大的利益,当时双方将和才是符合双方最大利益的办法。

所以呢,战前孙权求和,战后还得求和,而刘备战后只能答应求和,战前还有胜利的期望,但是随着夷陵之战失败只能接受眼前的事实。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