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小说《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很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在民间的知名度也很高。但是由于某些原因,《三国演义》中的有些人物的小说形象与民间形象之间是存在误差的,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当属周瑜了。

在民间很多人的印象里,《三国演义》里的周瑜是一个“嫉贤妒能”的形象,数次意图加害比自己智谋更高的诸葛亮。但是民间对周瑜的这种印象很大程度上是那些戏剧作者和点评家的问题,如果仔细看《三国演义》的原文,就会发现并非如此。

首先,历史上的周瑜雅量高致。老将程普曾因为不服周瑜年少而与其产生矛盾,没想到周瑜却不计前嫌,最后与程普结为至交好友。而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对周瑜在历史上的这个故事进行了详细描写,明显不是要将周瑜写成“嫉贤妒能”的形象。

其次,在《三国演义》中,周瑜首次发现诸葛亮的智慧胜过自己后,鲁肃提出让诸葛瑾劝诸葛亮辅佐孙权的建议后,周瑜立刻同意(瑜善其言)。如果周瑜真的是“嫉贤妒能”,那他为什么要将诸葛亮召入东吴,那不是对自己的地位威胁更大吗?

第三,周瑜每次对诸葛亮起杀心的时候,无论是嘴上说的还是心里想的都是“此人助刘备,必为江东之患”,而这恐怕也是大部分读者的共同想法。在《三国演义》里面,周瑜从来没有因为自己而想杀诸葛亮,基本都是为了整个孙权集团的利益。

综合来讲,《三国演义》的周瑜从没有猜忌诸葛亮高于自己的才华,而是不能接受诸葛亮的才华成为整个孙权集团的威胁。《三国演义》感叹周瑜对东吴的忠诚与不甘心失败的英雄气短,罗贯中在小说中让诸葛亮为周瑜吊丧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