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博士团在益阳市谢林港镇清溪村走访。

红网时刻新闻7月14日讯(通讯员 万天赐 姜静怡)“这个离城二十来里的丘陵乡,四周尽是连绵不断的黑洞洞的树山和竹山,中间是一片大塅,一坦平阳,田里的泥土发黑,十分肥沃……”作家周立波在上世纪50年代末出版的《山乡巨变》中,这样描述清溪村。

为深入探寻“山乡巨变第一村”益阳市谢林港镇清溪村的“五蕴”,了解文学赋能乡村振兴的“密码”,7月10日-12日,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文润清溪教育关爱服务暑期专业实践博士团师生前往清溪村开展实地采访调研活动,进一步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

入户调研与村委座谈之实,注理论学习之“力”

“我母亲已经90多了,之前一直在外打工,也没人管她,这几年村子文旅发展越来越好,就决定留下来了,现在我既能在村子里就业,又能照顾老母亲,很知足了。”村民卜雪斌满是高兴地和调研团队成员聊到。

“现在清溪村的文化品牌知名度基本已经打开,但是还缺一句朗朗上口的宣传标语,希望你们这次来,能充分发挥研究生的智慧,深挖本村内涵,在实地走访调研基础上帮我们思考下能让人‘回味无穷’的宣传标语。”湖南省人大代表、清溪村党总支委员邓旭东在师生座谈会上谈道。

从普通村民的访谈到村干部的座谈,从村容村貌的观察到外地游客车辆的集聚,从村里各处劳作的农民身影到荷园嬉戏打闹的孩童笑语,这正是清溪村深入实施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例证。

“此次走进清溪村,乡村振兴的真实画面感扑面而来,让我真切体会到理论学习离不开实践锻炼!”团队队长贾秋月同学跟指导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感悟。

实践博士团在清溪村跟当地居民交谈。

教育关爱之浓与理论宣讲之正,筑思政教育之“盾”

出发前,团队成员精心准备了心理团辅、美术手工、文学阅读课,然而初来首日便发现课程难以实施,于是师生团队紧急开会研讨,优化课程。

“在发挥我们学科专业特色基础上,一定得立足乡土文化、乡村儿童及乡民认知,才能打造出‘清溪的田间课堂’和‘行走的思政课堂’。”指导老师和大家强调。

在周立波故居前,团队师生对《山乡巨变》中的部分片段进行了情景再现式的话剧演绎,引得在场儿童纷纷鼓掌称赞。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初步了解和感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与集体主义精神。在荷塘边,每两三名儿童围着一个团队成员,共同探讨学习动植物基本理论以及防溺水知识。原本枯燥的学习活动,因大自然的场景与生动活泼的讲解而变得可感可观可悟。

在书屋内,团队成员们结合在清溪村的所见所闻和所学所思,依次录制着微宣讲视频,工作人员纷纷围聚聆听并点赞。这些别开生面的教育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在他们心中播下热爱文学、振兴乡村的种子,更是推进了大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民俗文化之新和文旅推介之特,铸乡村振兴之“型”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清溪村作为全国知名的“文学村庄”,是人民作家周立波的出生地和《山乡巨变》创作地。团队成员在调研中发现,该村恰是坚持文化与经济、田园与民俗、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才赢得“山乡巨变第一村”的美誉。如何让其民俗文化焕发新活力、让文旅推介更具特色,是团队一直思考和着力的点。

一方面,在前期调研基础上,摸清了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如花鼓戏等4类民俗活动,擂茶制作等2类传统技艺,《那山那水那乡愁》等2个特色曲艺。另一方面,成员们在观摩、浏览与亲身体验过程中感知这些宝贵的民俗文化与网红打卡景点。

“呀!这里是贾平凹清溪书屋,快和我一起打卡吧!”“让我们一起漫步清溪长廊吧!”团队成员冒着酷暑自演自导自拍了数个俏皮可爱的文旅推介小视频,并通过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的积极宣传,吸引了众多粉丝点赞和转发,更吸引了更多年轻人从网上走向线下,走进清溪村,感受乡村文学的魅力,见证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书香进山乡,清溪温柔乡。”这是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暑期专业实践博士团师生完成的座谈会上留下的宣传标语“家庭作业”,亦是清溪村厚植乡村文化沃土,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诠释!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