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装剧中,观众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客人在酒店吃饱喝足后,往桌上随手扔些碎银子就走人了,店小二也不加清点就热情的送客人出门。
很多人都在质疑古装剧拍的严谨程度,难道店小二就不怕钱没有给够做了亏本的生意吗? 银子的价值 在古代的各色货币中,真金白银是最有购买力的货币。
能将真金白银揣在身上随时拿出来的必定不是普通老百姓,老百姓上街买东西,一般都只用铜钱进行交易。 真正能拿出银子的没有多少人,古代的银矿开采技术落后,银子有很高的价值。
在清代,一两银子相当于1200多文铜钱。按当时的物价来看,一斤猪肉只需要20铜钱,可见银子的购买力之强。 在古装剧中可以看到,大侠们动不动出手百两银子的。 实际上,在那个时候,有百两银子就相当于今天的大款了。 百两银子可以在清代买上十几亩良田,因此,有许多古装剧中的情景纯属是虚构出来的。大多老百姓一直使用铜钱交易,甚至一辈子都没有见过银子。
相对于铜钱来说,银子是一种稀有的货币,只有家底殷实的人才能用银子来进行交易。 在中国的货币发展史上,白银占有很高的地位。 汉唐时期,白银的使用率并不广泛,因为当时银子的价值实在是太高了。 如果将银子作为日常使用的货币,很少有商家能找得开。 所以,铜钱才是汉唐时期百姓的主要货币。
宋朝时期,由于开采银矿技术的发展进步,白银作为货币开始全面普及。 相对于白银来说,古代人在进行小宗交易时,还是倾向于使用铜钱。 因为白银的面额太大,如果在小宗交易中用白银当货币会带来许多找钱时的麻烦。 为了将这种不必要的麻烦省去,古代人发明了专门称银子重量的小型秤。 通俗来说,就是称量贵重货币的精密仪器。
用银子交易时,商家用秤称量银子的重量,而后用剪刀或铁凿将整块银子凿碎进行找零。 人们都知道“碎银几两”这个词,这里所说的碎银就是被剪成小块的银子。 而一些做生意的商家,因为收到太多的碎银不好确定重量,于是另一个行业——裁银,就随之诞生了。
宋代时期就有了专门熔铸银锭的店铺,客人将碎银子送来,而后按照规定的重量制成元宝样式,这样不仅便于储存,也便于携带进行交易。 银子各代发展 古代治安环境较差,携带碎银很容易成为坏人的目标。
因此,一些商贩是拒收白银的,此外,做小生意的商贩没有专门将银子称量剪碎的工具,只能拒收。 虽然每个朝代的物价不一样,但银子一直都是非常值钱的。
明朝时期,一个住在京城的老百姓每年的生活费用只需要一两半银子,从这就可以看出银子的购买力之强。 古代的富家子弟出行时都会带一个荷包来装一些碎银子或是金子,而普通百姓出门带的多是铜钱。 每一个朝代的货币制度都大不相同。 依据宋史记载,当时一斗米折合铜钱30文,而一两白银则可以兑换2000文钱,差不多可以购买近70斗米。
清朝后期,由于鸦片战争和割地赔款导致大量的白银外流,因此银子的价值更上一层楼。 那时银子已经成了一种稀罕的货币,人们俗称的袁大头就是民国时期发行的银元。 民国时期,银铜仍然是主要货币,只不过是换了个样子罢了。 那时银子已经成了一种稀罕的货币,人们俗称的袁大头就是民国时期发行的银元。
银元的购买率依旧很高,当时办一个印染厂,投资也才不到一万元。 在一些民国电视剧中,可以看到有人拿一块银元买一个馒头。 这种现象在历史中是绝对不可能存在的,银子再怎么贬值也不会到只能买一个馒头的地步。 宋代时期,1000枚铜钱为一贯,人们常常用家财万贯来形容财富之多。
一万铜钱可以兑换一两银子,那家财万贯就是一万两银子。 这足以让一个人在宋朝购房置地衣食无忧的过一辈子。 所以在古代,只有富人出门时才会带银子来支付,因为带铜钱太重,银子相对来说好携带。 扔银就走不存在
古装剧中,扔下的银子是超乎一顿饭价值的。 前文说到过,银子购买力很强,将碎银扔在桌上起身就走。 对店小二来说不仅不会亏本,还会小赚一笔。 眼看碎银子都放桌上了,店小二怎么还会拦着客人不让走呢?高兴还来不及呢。 银子的成色各有不同,有些碎银在进行重新熔炼时会掺杂铜的成分,这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 但即便如此,银子的价值还是超过了饭菜的价值。
古代真实的交易中,如果不是赶时间的话,大多数酒店中都会有专门称量银子的工具来为客人称重。 红楼梦中的一个丫鬟每月只能拿到一两银子,像贾府那样阔气的人家一个月不过才给一两银子了,何况是客栈的店小二。 因此,吃一顿饭给一些碎银子无疑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甩银子就走的事情也肯定发生过,因为有钱人总爱显摆自己的阔气。
拍在桌上的碎银子就抵得过店小二几个月的工钱,既然客人撂下碎银就走,那店小二就理所应当的认为剩下的是给自己的小费。 在清乾隆时期,一两银子等于700铜钱,一顿奢侈的酒席不过才200铜钱。 客人用碎银子来支付,对店家,对店小二来说都是何乐而不为的事情。 无论是影视剧还是武侠小说中,出现这样的场景纯属是为了达到作品的艺术化。 在古代真实的交易中,很少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
因此,大家要明白,古装剧虚拟历史与真实历史的区别。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