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雍正继位的问题,很多人大概是深受近几年的清宫剧的影响,尤其是看到雍正继位后对于兄弟、异己的打死诛杀,无论这种杀戮是像影视剧中所说的为了某一位女子,还是为了通过这种方式回应母亲偏爱、不受父亲待见的冷淡待遇。

总之在大多数人看来雍正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篡位者。要是这皇位名正言顺,那么为什么继位之后这么大变化? 史书记载,康熙六十一年,也就是1722年,69岁的康熙皇帝病逝于畅春园。根据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的回忆,康熙皇帝临终前,房间里曾经传出过痛苦的嚎叫声。 正因如此,有人认为康熙皇帝并不是正常死亡,并且把凶手的矛头指向了雍正及其亲信党羽隆科多。

据说,康熙去世前,雍正派人送去了一碗参汤,其中掺入了毒药。随着时间推移,雍正杀父篡位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话题 民间甚至传闻:隆科多篡改遗诏,把传位十四阿哥的“十”改成“于”,结果就变成了传位于四阿哥。仔细想想就会明白,这种说法既缺乏历史常识,也不符合事实逻辑。 对封建帝国而言,皇位的继承乃是帝国的根本大事,康熙号称“千古一帝”、“世之明君”,自然认识到此事的重要性。 所以,嫡长子胤礽刚满周岁,康熙就参照汉族封建王朝的“嫡长制”,将之册立为皇太子。

不过,康熙儿子很多(共有三十五个),在位时间很长(六十年)。则在漫长的岁月里,皇太子胤礽就遭到了其他意欲染指储君大位的皇子的围攻。 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他只好铤而走险,准备快刀斩乱麻,通过搞宫廷政变来抢班夺权,把生米做成熟饭,让其他皇子死心。结果,惨遭废黜(两次),彻底与皇位无缘。 皇太子被废,储位虚悬,众皇子的明争暗斗更为残酷、激烈。 康熙晚年两度废太子,导致储位空缺长达10年之久,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皇子们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有人一度到了拔刀相向的地步。

大阿哥、三阿哥、八阿哥先后倒台,其他皇子要么像五阿哥一样主动退出,要么像九阿哥、十阿哥一样依附他人。真正到了最后,有可能继承帝位的只剩下四阿哥(雍正)和十四阿哥。 雍正即位前是出了名的“没朋友”,这和他的争储策略有关,既不主动参与争斗,也不拉帮结派,而且表现出关爱兄弟的模样,但是绝不会给对方结党的机会,而是刻意保持着距离。 与此同时,雍正的文治武功都比较出色,从16岁开始就经常代表康熙参加重大活动,在康熙的24个儿子中,他只册封了3个亲王,其中一个就是雍正,足见他在老皇帝心中的地位。

这个基本上是没有的,首先,康熙皇帝太喜欢乾隆了,如果想让乾隆以后做皇帝,那就只能选择雍正皇帝,况且雍正也是很能干的一个人,选四阿哥,八阿哥和十四阿哥,其实各有好处,也可以说选谁都行,但是长远一些来看,乾隆皇帝就成了一个决定性因素。 因此康熙皇帝很可能考虑雍正皇帝多一些。 如果从兄弟排序上来看,在康熙帝废除了皇长子之后,他考虑的几个人中,四阿哥雍正也算是靠前的了,如果他选择八阿哥或者十四阿哥,那雍正势必不服,所以综合种种因素来看,康熙帝选择雍正的可能性都更大一些,只是他没有想到雍正的狠辣远超他的想象。 从清朝的诏书来说起。清朝的诏书是采用墨笔楷书,满汉文字合璧,朱圈句读。诏文格式:汉文行款从右至左,满文行款从左至右,然后合于中幅而书日期,并钤盖“制诰之宝”或“敕命之宝”。我们以道光皇帝颁布的诏书为例可以看一下皇室的遗诏格式。左边是满文,右边是汉文。

大众所认为的诏书中有一个“传位十四子”,被雍正改为“传位于四子”,这个我们也要在这里说明一下,清朝清朝对皇子的称呼,一般不会直呼四子、十四子等,而是在这些称呼之前冠于“皇”字,称他们为皇四子、皇十四子。按照这一习惯,遗诏应写成“传位皇十四子”。 那么如果将其中的“十”字改成“於”,就念不通了。第二,清代“于”、“於”二字是不通用的,传位给谁,应该用“於”字,用“于”字是说不通的。 很多人认为,十四阿哥允禵原本能够继承皇位,主要是因为他曾经在康熙晚年带兵出征,担任抚远大将军4年时间。

不过很多人忘记了一点,允禵得到重用不假,但如果他真的是皇位继承人,康熙皇帝为什么在自知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没有下令召回允禵,把大清帝国的接班人赶到西北荒漠,不是给别人谋朝篡位的机会吗?康熙熟读历史,不可能不懂这个道理。 不过,雍正在处理兄弟关系的时候,手段确实有些狠毒,像老三、老八、老九都被他间接折磨死,亲兄弟老十四守了多年皇陵,直到乾隆即位才被释放,老十、老十二等人也都受到了严重的排挤。 而且,雍正推行的改革政策触犯了很多人的利益,朝廷内外仇视他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没办法直接反抗雍正,散播一些谣言抹黑雍正就成了最佳选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