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姜维为何执意北伐十余次?不是穷兵黩武,而是别无他法 文|雷爷说史 在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势力仍然在不断竞争,期间涌现出的人才数量远远超过了三国初期,连当时最弱小的蜀国都涌现出一批厉害的角色,下面笔者就聊聊蜀汉后期的“顶梁柱”——姜维,一个被称为“蜀国第二孔明”的男人,一个文武双全的大将。

少数民族出身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姜维其实是少数民族,这一点在《后汉书.西羌传》中又记录,说:“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由此可见姜维是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干部。姜维出生于西凉,字伯约,其实他本来是魏国人,但是他从小接受的都是大汉思想,而且尤其喜欢儒学,所以后来碰到他的“伯乐”诸葛亮时,二人一见如故。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姜维为报答孔明知遇之恩,在蜀汉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执意北伐 姜维和诸葛亮的相遇其实是充满戏剧性的,当初诸葛亮北伐时,姜维正好被当权者怀疑有通敌的嫌疑,为了保全性命,姜维无奈向蜀汉投降,诸葛亮很是高兴,从此对姜维委以重任,不停的提把他。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发挥作用了,尤其是在253年,费祎被刺身亡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后来他选择了继续率领军队北伐中原,史称“九伐中原”,并且与当时曹魏阵营的很多名将,如邓艾、陈泰、郭淮等人多次交手,且互有胜负。争议就出在这里了,有很多人认为姜维一位的北伐,不仅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而且使得蜀国国力大大衰弱,并最终走向覆灭的道路。乍一听,很有道理。然而事实呢?

别无他法 首先,从当时的大环境来讲。诸葛亮死后刚开始是蒋琬费祎等人在总领蜀国国事,姜维虽然是大将军,但是在内政上还说不上话,没有丝毫影响力。所以当时蜀国内政一片混乱,黄浩弄权,明明大敌当前,但是内部的利益集团却都开始暗中为自己谋算。姜维只能通过对外的战争来转移对内的矛盾,这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其次,姜维和诸葛亮不同的是,姜维在手握重兵之后,认识到了当时的政治危机,他不像诸葛亮那样有威望,所以考虑到这一点,姜维就必须通过打仗来竖立自己的威望。而且当时曹魏的实力与日俱增,如果不在此时做出反应,之后便再也没有赢的机会。内忧外患的情况使得姜维不得不挥师北伐。

最后,姜维北伐期间,其实是胜多败少,而且利用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和当地的关系,多次调整布放,得以最大程度的调兵遣将了,但无奈蜀国国力微弱,即使如此也难以扭转局面。直到最后刘禅投降之后,姜维还想着力挽狂澜,可惜最终还是没能得偿所愿。

姜维的才能到底如何,其实他的对手邓艾的评价恐怕最有说服力。邓艾说:“姜维,自一时雄儿也。然与某相值,故穷耳。”当时魏、蜀两国的差距非常之大了,而能够被自己对手做出这样的评价,这已经是对姜维能力的最大肯定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