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断案就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其一证据很难查,其二幕后真凶的背景又让人十分忌惮。总的来说,查案人员从蛛丝马迹入手,一步步推断出结果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勇气与帮手。 在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断案团队莫过于包拯、展昭与公孙策三人了,三人合作在大宋朝书写的自己的传奇。值得一提可是,三人之一的公孙策,最后却被包拯推向了虎头铡问斩。

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亦或者说又是什么样的原因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公孙策与包拯初相见 公孙策与包拯是老乡,两人都出生在泸州,只不过公孙策是乡绅之家,家庭条件相对不错。从小公孙策就饱读诗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再加上他天赋出众,少年之时便是当地知名的才子。 俗话说得好:“修得一身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公孙策立志通过科举制度进入仕途,同时期的包拯也是如此。后来,他们结伴同行、上京赶考,在路上遇到了一些案件。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公孙策想要破案,可每到关键时刻总无法一针见血地找出案件的关键点。包拯则不同,他对人性的险恶了解得很透彻,公孙策没经历过的他都经历过,所以先公孙策一步找出真相。

在这个过程中,出身乡绅之家的公孙策对包拯心服口服,两人也成为了至交好友。科举考试后,包拯成功进入了榜单,但公孙策却落榜了。 包拯深知公孙策是一位有才华的人,而他身边也需要这样的人,便向朝廷推举了他。于是乎,公孙策就成为了包拯的智囊,每每包拯困惑不解时,公孙策总能为他找到合理的解决手段,尤其是政治问题。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清朝时期,民间作家石玉昆根据包拯、公孙策断案的故事,写了一本长篇侠义公案小说《三侠五义》,这里面对包拯与公孙策的初相见,加入了戏剧化的一幕。 话说,公孙策得到了了然和尚的推荐信,来到了包拯的府邸,想要谋求一份差事。包拯对了然和尚非常敬佩,他推荐的人自然也不简单,便将其叫了过来。

两人相见,公孙策便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虽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却屡落孙山流落大相国寺。在此情况下,才得到了然和尚的帮助,特具书信前来。 包拯对公孙策进行了一番考校,无论是书籍典故,亦或者断难疑难,公孙策都可能对答如流,而且思路也非常的清晰,称得上是一个才子。 包拯大喜,便将公孙策收入了麾下。多年后,展昭与包拯意外相遇,并加入了包拯的团队,从此三人组成了铁三角,正式开始在大宋朝的传奇。 公孙策与三口铡刀 谈及包拯断案,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他断了多少案,而是那公正无比的三把铡刀。在许多人眼中,三把铡刀是包拯的作品,但现实真相却并非如此,公孙策才是创造者。

《三侠五义》中对于这三把铡刀的来源,有着清晰的介绍,故事也比较有意思。话说,公孙策加入包拯的团队后,曾关于“陈州放粮”替包拯写了一封奏疏。 大致意思就是说皇帝圣上用人不当,言语顶撞的语气很中,次日包公上朝,奏疏便被递交了上去。看了奏折后,虽然皇帝的内心很不高兴,但却没说什么。 关于“陈州放赈恐有情弊”一事,皇帝让包拯解决,但包拯却说:“臣无权柄,不能服众,难以奉诏......”而后皇帝赏赐了他御札三道,意思就是让包拯自己想办法,然后就让包拯出去了。 回到家,包拯将“御札三道”交给了公孙策,让他替自己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可以让自己有权力,又能够让天下的人都服气(有权柄、能服众)。

公孙策回到房间内,思来想去便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研墨蘸笔画出了三张图,图中分别是龙、虎、狗的式样的铡刀,说明说上又将铡刀分为上、中、下三品,专门针对不同的人。 不久后,公孙策将自己的大作交给了包拯,包拯看后口口称赞:“真天才也”。后来,包拯便吩咐自己的管家让木匠把三把铡刀打造出来,第二天还将奏折提交给了皇帝。 就这样,“札”字之音改作“铡”字,御札也被改为了“御铡”,三口铡刀镇吓外官,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问世,在民间留下了诸多的传奇故事。 龙头铡是为皇亲国戚准备的,从“龙”这个字便可以看出来,而虎头铡则是为文武百官准备的,狗头铡则是为百姓准备的。虽然这三把铡刀代表了法律的公正,但也可见宋朝时期的等级制度,并不是人人平等。

有意思的是,三把铡刀还有三个特殊的属性,其中狗头铡最为锋利,龙头铡则最为钝,虎头铡处于两者中间。那么,公孙策为何要这么设计呢?也是有一定缘由的。 我们都知道,越锋利的刀死得越痛快,被杀之人死前遭受的折磨也就越小。龙头铡钝就是想要皇亲国戚忌惮,毕竟他们是皇族之人,最应该以身作则,否则的话就会成为负面表率,遭到最严厉的处罚。 即使是被斩首示众,也不会让他们死得那么快,而是需要一个过程,以达到警醒的目的。虎头铡杀贪官也是如此,若是一刀斩杀没有痛苦,也也不会起到震慑效果。 狗头铡最为锋利,毕竟对于百姓而言,他们不懂法、犯法的也最多,所以锋利的狗头铡也有“快刀斩乱麻”的意思,扫除民间的罪恶与贼寇。

公孙策创造出御铡三刀,本来是惩治贪官污吏、盗寇贼匪的,也的确达到了他的目的。不曾想在未来的一天,他自己差点死在铡刀之下,让人可悲可叹,又不免让人心生疑惑:“公孙策到底犯了什么事情呢?” 公孙策悲凉的结局 古人曾言:“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公孙策与包拯一起断案,为民间百姓铲除了很多恶势力。只不过,也是因为如此,公孙策的家人被针对了。 公孙策有一个妻子和一个女儿,有一天他在外面办案的时候,一些不知名的贼人闯入了他的家里。不仅将其妻子侮辱了,还抢走了他的女子,妻子不堪受辱而自尽,女儿则下落不明。 包拯动用了自尽所有的力量帮公孙策断案,并且寻找他的女儿,但一直都没有任何的进展。此后的几十年里,公孙策一边断案,一边寻找女儿的消息,只要有风吹草动,他就会第一时间赶到。

十多年后的一天,江南地区发生了一场命案,公孙策快马加鞭赶了过去。结果在案发现场,公孙策发现了受害人手里拿着一个荷包,别人不清楚这个荷包的来源,但公孙策却一清二楚。 此荷包是他留给满月女儿的,从这个东西来看,毫无疑问女儿就是凶手。或许是因为愧对女儿吧,所以他便将荷包藏了起来,当然案件最后也真相大白了,但被杀的人却是一伙贼匪。 贼匪怂恿女儿杀人,然后还入室抢劫,公孙策动了恻隐之心,只是除掉了歹徒,包庇自己的女儿。公孙策也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内心无法承受这种谴责。 于是便向包拯坦白了此事,包拯听说后惊愕不已,毕竟公孙策是朝廷人员却知法犯法。公孙策的行为法律不容,包拯又是一个眼里不揉沙子的人,即使和公孙策情同手足,但依然还是要杀了他。

包拯请出了虎头铡,将公孙策推了上去,在即将问斩的那一刻,展昭从宋仁宗那里请来了一道特赦的圣旨,再加上当时天上又是一声晴天霹雳,好似上天也不愿让公孙策被杀。 如此情况下,公孙策才算是逃过一劫。从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公孙策、包拯都是铁面无私的人,他们不仅对别人铁面无私,也不允许自己的本心动摇,才能成就一段段民间佳话。 总的来说,很多影视剧将公孙策最后的结局刻画成“被斩”,其实他没有死,至于后来去往了何方,就不得而知了,或许是隐居起来了,从此不问江湖事。 多年后包拯去世,临终前他也让展昭离开自己,找一个地方好好生活。或许包拯也知道,他们铁三角生前得罪了太多的人,自己死后展昭没有自己的照顾,有很大可能会遭到这些人的报复。

与其如此,还不如让展昭辞官隐居,如此获得一个善终并安享晚年。从民间的一些故事来看,展昭最后消失了踪迹,或许是听了包拯的话隐居了起来。 铁三角从此不再,只在江湖中留下了他们的传说,至今依然被人津津乐道。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