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5月3日,清晨。 冀鲁豫军区一分区司令员朱程,看着东方天际渐渐泛白,不禁叹了口气。

身后的一百多辆牛车,赶了一夜的路,还是没能在天亮之时,抵达沙区。 “接下来,一场恶战势必难免。”朱程心里很清楚,天一亮,那些在夜里龟缩在据点的日伪军众们,便会活跃起来。 而自己身后这些装满衣物、粮食、生活用具的物资车队,必然会成为沿途敌军眼中的“香饽饽”。 “告诉特务连和民兵大队,打起精神,准备战斗。”朱程对身边的战士嘱咐着,对于他来说,身后的这些辎重,比自己的命还要重要,说什么也不能让日伪军众们给夺了去。 从4月12日到28日,日军对沙区地区持续蹂躏了十六天,以南张堡、阎固、薛村等地为中心,附近一百四十余村庄尽为焦土,四千多群众被敌人杀死、烧死,其中五十余户更是被日军残忍地斩杀绝户。

“三光”政策下的沙区,家家尽戴孝、村村有哭声,而那些侥幸逃过敌人屠刀的群众们,站在村庄废墟之上,面对农具、牲口、粮食、种子尽数被烧毁、抢光的局面,痛苦不堪。 此刻,朱程司令员身后的这些牛车之上,所载的便是冀鲁豫边区领导为群众生活所筹集的八万多斤粮食、一千多件衣物,以及一些锅碗瓢盆、农具等物。 这是沙区幸存民众的活命物资,说什么也要将它们送到群众们的手中。谨慎起见,朱程随后决定亲率特务连与民兵大队一起,护送这趟物资运输。 原本,朱程等人的计划是趁着夜色赶路,争取在天亮前、敌人没有发觉的情况下,将物资送到沙区。 然而,当车队将要穿过清丰至濮阳公路之时,天亮了,夜色的褪去,使得延绵的车队登时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

“啪!”附近据点内的日伪军众,开始在喧嚣、沸腾声中,向着车队开枪射击。 “掩护车队!”朱程随即指挥特务连和民兵队阻击据点的敌人,而看清了车队上的东西之后,据点内的敌军,便也再按捺不住,纷纷冲出据点,想要凭借人数上的优势,夺下这队物资。 这是一个血色、悲壮的清晨。 车队在枪林弹雨中艰难前行,民兵、战士们在行进的车队旁,时而靠左、时而依右,边打边走,阻击着不断冲过来的敌军。 弹雨之中,不时有战士倒下,其后,附近赶车的群众便会赶紧上前,将牺牲、负伤的战士抬到运粮车上。 据点的枪声,引起了附近据点、炮楼的敌军注意,在得知有一队八路军的运粮车队经过之后,其他敌军也纷纷出动。 敌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战士倒下了,先前还能艰难前行的车队,最终停了下来。

正当运粮队伍陷入绝境之时,顿丘县基干大队,闻枪声赶来了。 众人在敌人的背后,迅速支起枪,猛烈地射击、开火,而遭受两面夹击的敌人,在一阵仓皇乱窜之中,最终狼狈退却而去。 当天中午,车队抵达了沙区,许多粮袋之上,已经浸满了烈士、伤员的鲜血。朱程司令带领着战士、村干部们,将粮食送到沿途的各家各户之中。 群众们接过着浸着战士们鲜血的粮食,一时泣不成声,一位名叫余中信的老大爷,更是捧出一把染血的粮食,放声哭喊道: “乡亲们呐,这是血粮啊,咱们不能吃它。乡亲们呀,咱们把它们当种子用吧,让它们在沙区这块儿地上,一茬接一茬地长下去……

在那个烽火狼烟的岁月里,有无数草根英雄,他们在晦暗之际奋起,却最终消隐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些隐匿在历史长河之中的故事,虽然鲜为人知,却依然是当年那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之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闻录——第81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冀鲁豫边区文史资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