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们去评判历史上的人物时,常常会依据一个标准:功与过。根据这个标准,著名的历史人物往往都会被分成两种:功臣和罪人。比如精忠报国的将军岳飞和迫害忠良的奸臣秦桧。 但历史的奇妙之处就在于还会留下第三种人:犯了过错,却没有像预料中的那样臭名昭著,反而因此留下美名,在战场上时而畏畏缩缩,时而又全力以赴,典型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

一、“启发教育”的著名战将 想必大家知晓廉颇的名字,多半都是因为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负荆请罪”。作为赫赫有名的春秋战国时期名将,廉颇不是因此卓越的战争胜绩和兵法为人所知晓的,可一部“负荆请罪”足以让廉颇的形象深入人心,启发教育了一代又一代。

既以身体力行“负荆请罪”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又是作为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廉颇的人物形象似乎是极其丰富,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文武双全”。但当仔细研究廉颇的一生时,就会发现一些耐人寻味的事情。在长平之战和鄗代之战中,廉颇做出了不同的举动。

二、长平之战的畏畏缩缩 说到中国古代几大重要的战役,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之后,各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的进攻,加速了秦国统一全国的进程。长平之战中也发生了诸多的经典事件,例如赵括纸上谈兵、秦国大将坑杀四十万俘虏等等。但在这场战争中,廉颇所起到的作用却常常被忽视。

公元前260年,秦国出兵韩国上党,由于触及本国利益,而且赵国本身与秦国也有旧怨存在,赵国也出兵,秦赵两国在长平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 在战争的开始,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廉颇采取固守策略。秦军士气高涨,接连打了胜仗,而赵国连连败退,前线的领土据点接连被占,多地失守。

面对战场上的不利局面,作为赵国的主将廉颇对整个战场的局势都有了清醒的认识。秦军的实力很强,的确是秦强赵弱。廉颇并没有急于求胜,听从赵王的命令盲目出兵,而是以逸待劳,养精蓄锐,扎营整队。 对于廉颇的部署,赵王十分不认同。久居深宫不明白廉颇的良苦用心,赵王以为廉颇面对接连取胜的秦军开始心生惧怕,畏畏缩缩,不敢出兵。加上秦军开始散播谣言,赵王便把赵国的主将廉颇换成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

从长平之战的结果来看,的确是秦军取得了胜利。但是,秦军的胜利却是极为狼狈的。廉颇表面上是畏畏缩缩地对待战争,实际上却是对秦军避其锋芒,最大程度地保持赵军的实力。 赵军在本国的地盘,物资丰富,而秦军远征而来,若是长此已久消耗下去,秦军是难以支撑的。可惜赵王中了秦军的反间计,启用了赵括,使廉颇的部署全部付之东流。

三、鄗代之战的以少胜多 鄗代之战是指在公元前251年即赵孝成王十五年的时候,赵军在鄗代之地打败燕军的战争。这场战争和长平之战不仅在时间上非常靠近,而且两场战争也存在着不小的关系。 正是因为在长平之战中赵国兵败,实力大大折损。在战国各国恃强凌弱的时代中,国力下降的赵国开始被邻国所侵犯。燕国丞相栗腹借为赵王祝寿为名,到赵国去打探虚实,回到燕国后,便劝说燕王出兵赵国。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战败,虽然损伤了大量的兵力,但也将长平之战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殒命战场,一定程度上为赵国清除了一些不利因素,而且廉颇重新被启用。所以当燕国出兵赵国时,廉颇便受命带领赵国的所有并将迎战。面对截然不同的战况,廉颇也采取了和长平之战中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

廉颇在仔细分析了战局之后认为,在兵力上,赵军远不如燕军,但是燕军跋山涉水远征而来,又因为赵军败于长平之战而目中无人,轻视赵军。反观赵军,已失利于长平之战,面对前来挑衅的燕军,赵军当然是背水一战,誓与本国共存亡。 两方相比,在兵力悬殊之大的战局中,赵军也拥有相当大的赢面。所以,在鄗代之战中,廉颇带领赵军全力以赴,所向披靡。廉颇命大将乐乘率兵至代地牵制敌军,自己率领剩余兵马在鄗地与燕军主力交战。

结果,兵力远多于赵国的燕国却失败了,还失去了五座城池。鄗代之战也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鄗代之战的胜利,廉颇功不可没。最重要的是,廉颇在面对情况完全不同的战局时,也能准确地做出判断,来采取相应行动。可以说是,廉颇又以实际行动在“负荆请罪”之后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