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公元前,罗马战役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在之后造成了哪些影响?首先,在回答这两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公元前218年,汉尼拔率军与罗马军队爆发了一场小规模的战斗,即提契诺战役,最终以罗马战败告终,这场战役的失败致使罗马军队撤往波河以南,执政官普布利乌斯·西庇阿受伤,罗马人召回了计划进攻非洲的另一位执政官提比略·塞姆普洛纽斯。经此一役,汉尼拔成功地将罗马的主要兵力集中在了意大利半岛内。 汉尼拔入侵意大利 公元前218年12月,西庇阿和提比略率军4万驻扎在特雷比亚东岸,但提比略不顾西庇阿的建议,中了汉尼拔的埋伏,损失军队3万余人,此战即为特雷比亚战役。 自此,罗马军队再败于汉尼拔,富饶的波河流域落入到汉尼拔的手中。公元前217年,罗马人选举征服了山南高卢的盖乌斯·弗拉米尼乌斯和涅乌斯·塞维利乌斯为执政官,命其驻守防线,伺机收复意大利北部地区的失地。

同年,汉尼拔围困罗马城假意进攻,引诱弗拉米尼乌斯率军进入佩鲁西亚附近的特拉西美诺湖和群山之间的狭窄地带。 汉尼拔的军队利用地利优势伏击了罗马军队,约36000名罗马士兵或是被杀,或是被俘虏,弗拉米尼乌斯本人战死,罗马军队第三次战败,汉尼拔率军继续向意大利南部挺进。 接连的几次战败加剧了罗马人的恐慌情绪,罗马军队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在这种危急情况下,费边当选为独裁官率领罗马军队继续与汉尼拔作战。罗马军队正面交锋的作战能力不及汉尼拔,因此费边采用拖延战术避免与汉尼拔直接发生正面冲突,除非战场局势对罗马有利,否则罗马不会主动出击。

拖延战术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汉尼拔的行动,但其本身是一把双刃剑,罗马和迦太基双方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拖延战术并未给罗马带来明显的收益,主战的呼声愈来愈高,费边独裁官期满卸任后,新当选的执政官盖尤斯·泰伦提乌斯·瓦罗和卢修斯·埃米利乌斯·鲍鲁斯放弃了费边的策略,重新确立了主动出击的作战方针。 公元前216年,罗马的两位执政官率军8万向意大利南部挺进,在阿普利亚附近的一个小镇坎尼附近与汉尼拔发生激战。 汉尼拔运用天才般的指挥才能率军重创了罗马军队,仅有大约5000名罗马士兵幸免于难,执政官埃米利乌斯·鲍鲁斯战死。至此,罗马损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之中。

罗马的军事压力 大多数希腊历史学家以倾向迦太基的观点进行写作时,通常将第二次布匿战争称为汉尼拔战争。这不仅是史学家对汉尼拔军事能力的认可,更点明了第二次布匿战争的主线——汉尼拔与罗马之间的战争。 根据波里比阿的记载,九岁的汉尼拔曾立下永远与罗马人为敌的誓言。因此,战争爆发后,尽快击败汉尼拔率领的迦太基军队是罗马赢得战争的首要前提。但汉尼拔惊人的指挥天赋致使意大利战场的罗马军队损失惨重,罗马人被迫采用拖延战术与之抗衡,然而却无力阻止意大利南部地区盟邦的叛离。

汉尼拔在坎尼战役后采取的分裂罗马同盟的战略,是企图通过削弱罗马在意大利的统治基础,以打击罗马有生力量为目的,重新划分第一次布匿战争后的利益范围的策略。这种策略在意大利地区造成的持续破坏性,给罗马财力、物力和人力方面带来的损失,都是罗马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 公元前216年,罗马执政官波斯图米乌斯率领从亚得里亚海沿岸同盟调集的25000人的军队深入山南高卢腹地,希望通过向凯尔特部落发动战争的方式缓解意大利南部地区罗马军队的压力,但在途径利塔纳森林时中了高卢人的埋伏,罗马军队仅有十余人逃脱,波斯图米乌斯惨死。 利塔纳森林战役的失败,极大的打击了罗马军民的士气,罗马城的店铺因恐惧纷纷歇业。更为紧要的是,经此一役凯尔特人兵锋更劲,意大利北部地区直接暴露在山南高卢的武力威胁之下。

罗马军队的失利 坎尼战役中罗马军队的失利也引起了意大利海外地区的广泛关注。公元前215年,迦太基命汉尼拔的弟弟马戈率领12000名步兵、1500名骑兵和20头战象奔赴西班牙战场,西班牙地区原本就有汉尼拔远征之前留下的部分军队,加之此次的增援,罗马在西班牙的战事更加不容乐观,随时面临着再次被迦太基军队攻入本土驰援汉尼拔的风险。 与此同时,撒丁岛西部地区的居民得知罗马军队大败后,在翰普西科拉的带领下开始反抗罗马人的统治,并向迦太基求援。迦太基决定由哈斯德鲁巴指挥撒丁岛的战事,并给他配备了一支一万余人的军队,此举对意大利南部地区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同年,西西里岛也发生了变故,叙拉古国王希罗二世死后,由他的孙子希罗尼莫斯即位。与其祖父不同的是,希罗尼莫斯更倾向于支持迦太基人,很快就与汉尼拔结成同盟。 希罗尼莫斯于公元前214年被刺杀后,之后的统治者埃庇库德斯宣布叙拉古独立,并开始对西西里行省内罗马控制的农庄和城镇发起攻击。此时罗马不但失去了叙拉古王国的支援,还必须阻止叙拉古和迦太基对西西里行省的侵袭,形势尤为危急。

罗马于公元前229年—公元前228年和公元前219年进行的两次伊利里亚战争使罗马的统治区域扩展到了亚得里亚海东岸,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认为罗马的军事行动侵犯了他的势力范围。 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后,腓力就对罗马和迦太基在意大利发生的战事十分关心。得知罗马军队战败的消息后,腓力派遣使节与汉尼拔进行会晤,双方签订了同盟条约,条约规定:“腓力将率领他所能召集的最庞大的舰队(200艘战舰)前往意大利摧毁罗马的海岸线,并且尽他最大的能力进行陆上和海上的作战。”

腓力与汉尼拔的结盟使焦灼的战局变得更加复杂,罗马在处理西部地中海战事的同时,也不得不抽出一部分力量对抗来自马其顿王国的威胁。坎尼战役的失败固然给罗马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但罗马真正的军事压力却来自于公元前215年地中海局势的突变。 意大利西方的西班牙地区、北方的山南高卢、南方的西西里岛和撒丁科西嘉岛、东方的马其顿王国对罗马形成了夹击合围之势,第二次布匿战争的性质也由意大利和西班牙地区的局部战争转变为地中海世界的全面战争,罗马被迫开辟多条战线同时出击,这是对罗马的军事力量和后勤供应能力的极大考验。 意大利盟邦的背叛 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罗马在不到几年的时间里,掌控了科西嘉、撒丁尼亚、波河流域等地,尤其是波河流域所在的山南高卢地区,它和坎帕尼亚中部、南部,还有萨莫奈地区,同属古代意大利半岛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地。

原本罗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可以大力发展上述地区的农业经济,休养生息。然而,第二次布匿战争的爆发影响了罗马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更加紧迫的是,罗马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初期经历过几次大败后,一些地区的民族和城邦背弃了罗马,尤以坎尼战役后投靠汉尼拔的坎帕尼亚、阿普利亚和意大利南部希腊殖民城邦为主。 结语 总的来说,实际上,罗马盟邦的背叛并非偶然。首先,汉尼拔率领的军队在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波河流域以后,粮秣告罄,军队疲惫不堪,急需获得盟友的帮助或者控制丰腴的乡间进行修养,因此汉尼拔的军队有寻找盟友补充军力的必要性;其次,对于叛离罗马的民族或城邦来说,它们对罗马统治的不满由来已久。尤其是山南高卢,甚至是仇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