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邓女士5个月大的女儿洛熙在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进行心脏手术时离世。

洛熙此前被查出“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一共有两个继发性孔洞,一个3毫米,一个7毫米。医生建议手术。手术前,医生向家属表示,手术操作时间大概是2个半到3个小时,后续不会复发永久性闭合缺口,手术费用大概4万多。

出于对医生的信任,邓女士和家人商量后同意了手术建议,当即办理了住院手续。

11月14日开始手术,孩子8点进的手术室,9点25开始手术,下午16点37手术结束。手术全程共耗时7小时12分钟,孩子进手术室的时长8个小时37分钟。

但洛熙再也没有醒来。

对于此事,宁波当地已经成立调查组调查。

但此事争议主要聚焦于,小洛熙有没有必要手术?

网友@刀客特张表示问题很多。

全文如下:

如果这个超声参数准确,患儿的肺动脉压也不是很高,没有很严重的肺炎或者喂养困难的话,完全可以让家长把孩子养大一些再来手术。

非复杂性先心病,没必要非得在1周岁以内或者体重10KG以内做手术,获益相较于增加的风险值得一试吗?

7个小时无论如何对于房间隔缺损修补术都是不正常的,即使考虑到动静脉置管困难等一系列因素在内。

而且小孩插管的照片,面容有明显的低氧血症,是否也存在心源性休克呢?

两个房缺,中央型房缺应该没有太大问题,是不是冠状静脉窦那个的手术处理出现了问题?医院应该正面回应一下。

患儿有两个房缺,一个小的中央型(卵圆孔),一个大的是无顶冠状静脉窦。最后图片的术后首程摘录的手术记录大致可以推断,还是无顶冠状静脉窦(冠状静脉窦型房缺)的矫治出了问题。

没写清楚是否把冠状静脉窦隔到了左心房,但第一次阻断时补片不够大/缝深了/缝穿了等等原因导致右下肺静脉开口狭窄,肺血淤滞、体循环缺血,人为造成肺高压。

体外循环转了5个半小时,期间大部分时间都是这种病理生理状态吧?这样造成灌注肺,体循环休克、凝血障碍是必然的,这才是导致患儿最终休克不治的根本原因。

术者显然对无顶冠状静脉窦的处理准备不够充分或者技术不过关。

针对大河报报道的“某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主治医师在看完家长晒出的手术过程后表示:这个小朋友不是简单的房间隔缺损,房间隔上有两个洞,不算小。房间隔的洞,会引起静脉血流向动脉,导致身体里的血氧不好,没办法给身体供应充足的氧气,所以要做手术,把这两个洞补起来。”

@ 刀客特张则建议这位同行先搞清楚房缺不同阶段的病理生理再来评价。据超声上的三尖瓣反流压差看,患儿的肺动脉压并不高,手术时机并非短时限期手术。且超声明确是左心房向右心房分流,这个阶段对心脏最大的影响是肺循环容量负荷增大,而不是血氧不好。

除非持续哭闹或者Valsava动作等,并不会出现明显的右向左分流导致血氧问题。此时更好的方案是精心喂养,避免小儿感冒,避免持续哭闹,每3个月复查一次心脏超声。

等患儿过了低龄(1周岁以内)低体重(10公斤)阶段再手术,安全系数会提高很多。关于手术,我们再问点细节,5个半小时的体外循环,降温到了多少?灌了几次停跳液?心肌保护做得怎么样?脑保护如何?成人心脏手术转这么久的体外循环都会导致很多严重并发症,何况一个5月龄的婴儿,就算二次做矫治完成了手术过程,这5个半小时心肌保护效果不详的体外循环就足以令患儿九死一生。

再怎么“负责”,术者在非预期未深低温的情况下让体外循环持续5个半小时就是原罪。解决医患矛盾不是替同行粉饰太平,是人都会犯错,每一次错误都应该吸取足够的教训,先从自己找原因,而不是以“并发症”来简单解释患儿生命的流逝。

毕竟,如果孩子不做手术,至少不会死,不是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