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成药往往缺乏严格的科学验证。然而,最近有一则消息却打破了人们的这种认知。竟然有中成药去做了大规模随机双盲试验,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那么,这次试验的结果究竟如何呢?

试验的背景和过程

11月12日,医学顶刊《柳叶刀》杂志发表了由复旦大学宋莉莉教授团队领衔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旨在验证中药制剂“中风醒脑方”(主要成分为红参、三七、川芎、大黄)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 要知道,这可是《柳叶刀》杂志自1823年创刊以来,首次刊登中草药多中心临床研究。

来自中国12个省市26家医院的164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被纳入研究,按照药物试验组和安慰剂组1:1对照,医生和患者对试验分组均不知情的原则,这项破天荒的中成药大规模随机双盲试验就真的严肃展开了。 主持这项研究的宋莉莉教授说:“我们用了一个完全国际标准化的试验方法来评估中药的疗效。”这话可不是吹牛,无论从哪个硬性指标来评价,这项药物疗效的临床研究都相当规范、十分过硬。

试验研究团队里不仅有中国的科学家,也有外籍学者,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技研究院教授克雷格·安德森(Craig Anderson)也是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研究还邀请了包括澳大利亚健康与医学科学院院士格雷姆·汉基(Graeme Hankey)和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鲁斯塔姆·沙希·萨尔曼(Rustam Al - Shahi Salman)在内的多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为研究提供了专业指导。直白地说,不是自己关起国门来做的试验,而是邀请了多国资深专家做见证的,造不了假。

试验的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安慰剂组在90天UW - mRS的平均值上所差无几,各项敏感性分析结果均一致,在亚组分析上,治疗效果在血肿体积和血肿位置方面展现出了显著异质性。 科研团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自己给它翻译成了大白话:这项大规模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试验未能证明 “中风醒脑方”能显著改善中重度脑出血患者功能预后、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但证实了其安全性,两组间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在预设的亚组分析中,脑出血量超过15ml和脑叶出血的患者群体显示出潜在的获益信号 。

不过,亚组结果只能作为探索性结论,实际功效有待进一步验证。 简单来说,就是这个国医大师开发的用了20多年的“中风醒脑方”,并不能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它的作用和安慰剂是一样一样的,喝了也没用 。好在这个中成药也没啥坏处,它的不良反应和安慰剂也是一样一样的,可以放心喝 。非要找点积极证据呢也不是完全没有,在特定的亚组分析数据中,还是展现了一丢丢潜在有效的可能性。注意,仅仅是可能性而已,这项试验并不足以证实它有那一丢丢功效。

后续的争议

现在有点尴尬的是,广东省中医院还为庆祝论文发表专门办了一场成果发布会。郭建文教授在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将进行新药开发研究,确证该药物的疗效,让更多的脑出血患者用上中医药 ,获得更多生存和康复的希望。 这一番话让人感到困惑。明明试验结果已经表明“中风醒脑方”的疗效和安慰剂一样,安全性也和安慰剂一样,在亚组分析中显示可能有一点点潜在的疗效,但并未证实。

就这三点结论,到底是谁给的信心要去继续做药物研发?做研究不用花钱的吗?到底是谁给的底气要让更多脑出血患者用上中成药的?患者的人命不用管的吗? 既然做了这么扎实的临床试验,那就老老实实接受结果,面对现实,这个中成药不行,你们还可以试下一个啊。已经铁证如山证明“中风醒脑方”的疗效不行了,还要再试,还要强推,这恐怕不符合医学伦理与做人底线吧?

总之,这次中成药的大规模双盲试验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中成药的疗效,不能盲目迷信。同时,对于药物研发,也应该遵循科学的方法和伦理原则,不能为了某种目的而强行推广没有疗效的药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