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文脉赓续何以湖南》第十三集:湘军究竟有什么不同?
13
0
相关文章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湖南的湘军现象是怎么产生的?湘军文化从哪来?又与别的“军”有何不同?《文脉赓续 何以湖南》今天播出第13集《湘军究竟有什么不同?》,带您感受这支与众不同的“文化”军队。
民间有一个说法,无湘不成军。电视湘军、体育湘军、出版湘军等等。显然,这个概念来源于曾国藩创立的湘军。有人就问了,岳家军、戚家军、川军、淮军……各种名号的军都有,湘军似乎有些不同,到今天还有人打这块牌子,凭什么?
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角度,比如勇猛、团结、“结硬寨、打呆仗”、收复新疆维护了祖国统一等等,这些都是“武功”。我倒觉得,湘军最大的不同,在于“文治”。
首先,湘军特别重文化。
1854年,曾国藩组建湘军时,写了一篇《讨粤匪檄》:“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他号召湖湘的“血性男人”反对太平天国的拜上帝会,为保卫中华文化而战。古往今来,打仗的动员令,要不谈义气,要不讲利益,只有湘军高举文化的旗帜。他们坚持文化自信,反击外来宗教,格局就不一般。
同时,湘军有一批有文化的将领。曾国藩的建军原则是“选士人,领山农”。通俗理解就是让读书人带着农民去打仗。选士兵的时候,专挑手掌上有老茧的、眼神坚定的农民。而将领,则要求是“士人”。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罗泽南,都是理学大儒,将士们平时都要背诵爱民歌、得胜歌。据统计,在179位可考的湘军人物中,书生出身的多达104位。
曾国藩追求“血诚”和“明强”。“血”和“强”是湖湘山民的血性和刚强;“诚”和“明”则是儒学思想的人格追求。湘军就是德性与血气的结合。
其次,湘军特别重教育。
学的都是西方的先进技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福州船政学堂,就是湘军将领左宗棠创办的。南京武备总学堂、江南水师学堂是湘军将领曾国荃创办的。
特别是湘军将领们回到故乡以后,花了大量的钱用在办学上。比如自强学堂、湖南校经学堂、箴言书院以及青年毛泽东求学的东山书院等,都是湘军回乡后筹办的。
重文化、重教育,这个特点让湘军不同于古代的岳家军和戚家军,也不同于同时代的淮军,更不同于后世的北洋军阀。
湘军精神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湖湘子弟。青年毛泽东阅读了《胡文忠公全集》之后,非常钦佩胡林翼,还把胡林翼的号“润芝”作为自己的字,以为纪念。
时至今日,湖南人依然受惠于湘军的“结硬寨、打呆仗”,用湘军特有的血诚与明强,奋斗在各个领域。
编辑 | 罗红尘 实习生庞然
一审 | 杜振裕
二审 | 许志强
三审 | 唐宏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