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后世针对宋代文学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宋词层面,其次多为宋元话本,对于宋诗的关注则相对较少。但是诗作本身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正统,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取向,通常可以侧面反映不同时期的文化价值观。

宋诗正是宋代理学发展的产物。宋诗的文学成就虽然无法和唐诗相提并论,但是凭借特有的情理结合,宋诗仍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取得了一定的地位。

《尚书》:“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经久不衰的文学体裁,在宋以前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无论是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均已趋于完善。

先秦至两汉时期,诗写作的主要目的多为强调社会秩序,“以诗辞美刺讽谕以教人,以声音干戚以教人”。这一时期的诗作内容多以统治阶级政治教化为主,缺少对个人情感的重视;少部分关注个人情感的诗作,通常也会被强行解读为政教关系作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影响被极大地削弱,对于个人情感的表达逐渐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趋势,“诗体为之一变”。文学本身被视作独立的艺术形式,诗作者开始逐渐摆脱解经的束缚,以诗歌抒发个人情感成为主流诗作方向。

相对先秦两汉极端摒弃个人情感,魏晋的诗作者则极端强调个人的情感表达,以至于缺少更宏大视野下的道德观念和社会意识,被《隋书·经籍志》评价为“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蔓藻,思极闺闱之内”。

唐代文学意识到魏晋文学存在的固有弊病,有意识地对魏晋时期的文学风气进行改良。唐初开始,复古风气盛行一时,尤其是以韩愈为代表的古文运动支持者,多次强调诗作需要发挥自身的社会教化作用,要求诗作需要言志。

同时,唐代文学仍然保留了魏晋以来的缘情传统,诗歌能够传达诗作者的个人情感取向成为唐诗的普遍共识。这种个人情感和社会价值的合二为一,使得唐诗真正实现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造就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高峰。

唐诗的辉煌并没有能够延续。唐中后期以后,伴随社会局势再次趋于混乱,唐诗原有的开阔风气逐渐被颓靡取代。和魏晋时期类似,五代的文学风气通常存在大量靡靡之音的取向,缺少士大夫阶层推崇的文以载道。

至宋代,伴随政治局势的再次稳定,对于文学教化功能的重视受到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宋代文学家结合宋代理学,对宋诗进行了有意识的改良,使得宋诗在承袭唐诗的同时,呈现出特有的情理关系。

二、发于词上恐成疵

《答杨宋卿书》:“熹闻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宋代对宋词的改良,很大程度是基于复兴儒学的需要。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始终被官方奉为唯一正统思想。但是,民间对儒学的信仰却曾经出现数次动摇,如魏晋时期的玄学,以及唐代开始广泛流传的佛教,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宋代坚持以儒学作为政治统治的思想基础,因此重振儒学权威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受此影响,宋诗开始强调“宋调”,强调诗作传达的志向,以此传达儒学的教化功用。

因此,宋诗复古运动最直接的表现和唐诗的古文运动近似,均主张恢复先秦经典的写作风格,强调恢复言志传统,如周敦颐的“文以载道”,很大程度是对韩愈“文以明道”的进一步解释。

但是究其根本,宋代理学的发展使得宋诗的文学取向和唐诗之间存在本质的差异,理学对于理的极致推崇,使得个人情感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唐诗的缘情和言志的有机结合,在宋诗当时被删减为极端的言志倾向。

尽管宋代本身的理学发展尚未达到明清“存天理、灭人欲”的程度,但是宋代理学家在对待情理关系上,仍然表现出了强烈的以理抑情的态度。尽管宋代早期文坛仍然延续了唐诗作风,不排斥缘情取向;但是至北宋中期,言志的高度发展,已经使得个人情感无处表达。

北宋理学家朱熹在其诗论当中,明确将文学的道和志,与儒家的诗教传统进行了绑定,导致宋诗开始对理的极致追捧,反复强调文学创作需要追求一定的儒家道义,实现证道的价值。

不过,宋代理学家的诗论具体到诗作本身,仍然保留了创作者自身的情感取向,力图在实现证道的同时,完成个人情感表达。

三、忽见云天有新语

《沧浪诗话》:“诗有词理意兴,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

虽然宋诗在理论层面反复强调以理抑情,但是在实际的诗歌创作过程当中,诗作者仍然不可能避免地流露个人的情感表达。

北宋理学家朱熹虽然反复强调诗歌言志的价值,但是其本身并不排斥作诗适怀的观念,承认诗歌可以流露作者的自然情感。在对《诗经》和《楚辞》的解读层面,朱熹同样反对从汉代经学的角度加以阐释,而是重视其内容本身的文学性。

江西诗派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明确了由外物触发情感、进而引发文学创作的心理规律。在江西诗派的文风当中,多见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实现情感与环境的有机结合,成为江西诗派普遍的审美共识。

尽管宋诗当中仍然保留了相当的缘情成分,但是以理抑情的普遍流传,使得宋诗整体上呈现为重议论的特色。相对于唐诗,宋诗受到情理关系冲突的影响,其创作范围和表现力均不如唐诗,导致宋调终究逊于唐音。

同时,情理关系的冲突,导致宋诗在创作过程当中呈现出矛盾的取向,作者在意识到缘情存在的同时,仍然强调以理抑情的创作主张,使得后世对于宋诗的评价往往褒贬不一。

相对而言,缺少理论束缚,内容形式更加自由的词则逐渐受到宋代文人的青睐,诗作当中无法反映的社会真实生活和个人情感通过词作得到表达,使得宋词取得了远超宋诗的文学成就。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